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17篇
科学研究   5篇
综合类   6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则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结并积淀着具体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某一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特色,独特的风俗与民情.乡土文学作家无不有意识地从方言的宝库中提炼、采撷鲜活的、富有表现力的语汇进入文学作品,用生动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语言创作乡土文学作品.该文从语言运用角度分析湖南典型的乡土作家杨克祥的作品,探索方言等地域性极强、特色鲜明的语言为扩大其影响力和使用范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2.
语言中存在的任何语音结构形式都能表达一定的功能意义,儿化是现代汉语中特有的语音结构形式,在很多情况下,一个词儿化后,往往会引起语义的变化,或理性意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或获得新的色彩意义,也有少数词语儿化后,没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也不表示明显的感情色彩,但这些词语负载着一种风格色彩即北京口语色彩。“儿”由实词虚化为后缀,成为名词的一种语法标志,可见,儿化引起了语言三要素的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43.
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和巴金的《随想录》产出时间相距约半个世纪,无论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气质、身份,还是对它们的接受,都有明显的区别。但是,抉心自食,严格地解剖自我,对历史高度负责,表现出作者的磊落情怀,却是两个文本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4.
底层镜像的诗意呈现——解读贾樟柯的《三峡好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以冷静的镜头,值绎了底层叙事的原生态图景。同时,《三峡好人》并不停留在底层生存的还原层面,在冗长的底层叙事中,还不断地溢出诗意的细节。废墟上的婚姻故事带有“倾城之恋”的情调,旁逸斜出的“臃余”诗意增添了影片的趣味性和主题的丰富性,自然浑成的潜在意义结构使得影片的底层故事具有理性思辨的深度。《三峡好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苦心孤诣编排的一部经典影片。  相似文献   
45.
欧阳平在所谓“纯学”界并无影响,但他的长篇通俗小说却有着别致的景观——于传奇故事讲述的同时,浓墨重彩地绘写出了重庆地域独特的人风情、民间气质。虽然他在处理“奇美”的通俗故事与“优美”的地域风情上未达圆融境界,但作为“重庆学”的先行探路,他的审美追求仍是极为可贵的。  相似文献   
46.
《逝月》通过对壮族妇女妲人生悲剧的描写,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的落后,还存在着残余的封建宗法势力、旧传统观念和迷信落后风俗,妇女要在政治、经济和人格上得到真正解放,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将悲剧诗意化是《逝月》创作上的一种可贵的艺术探索。  相似文献   
47.
B→K2*(1430)ω衰变中观测到大的电荷不对称性. 我们指出增强的张量介子发射图贡献可以解释这种不对称性. 从实验结果中提取出张量介子发射图的贡献,将其应用到B0→a2(1320)-π+和a2(1320)-ρ+衰变中. 预言的结果比以往的理论预言要大很多. 该结果将在不久的KEK-SuperB、LHCb实验中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48.
为解释轻子质量谱和中微子味混合模式,从味对称性出发,构造一个简单的基于S3味对称性的type-Ⅱ跷跷板模型。在模型中,假设轻子质量矩阵具有S3味对称性,并且该对称性可经由破缺链S3→Z2→Ø;显示破缺。计算得到与最新实验数据符合较好的中微子振荡混合角(θ1223和θ13)和最大的Dirac CP破坏相角δ≈270°。  相似文献   
49.
腌菜的风味主要是由制作腌菜的各种原料的风味物质及其发酵后产生的风味物质共同作用所形成。本文对几种常见腌菜原料的风味物质及其发酵产物进行了综述,从而为模拟各种腌菜风味增强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0.
古代白话文学对载道的古文文学的反叛姿态及其大众化的特色,不仅为五四新文学反对僵死的古文文学提供了历史的镜鉴,还影响了新文学的价值立场和审美取向;历史进化的文学观中的“正统情结”,不仅证明着白话文学的合理性、合法性,而且从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中梳理出“言文合一”的历史脉络,为白话文学提供了成为文学“正宗”的历史依据,带有浓郁的寻根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