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5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72篇
综合类   2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本文在诠释“屈蹬技术”与髋动力学说内涵的基础上,着重从生理解剖角度分析了“屈蹬技术”与髋动力学说的内在联系。经研究发现:“屈蹬技术”不仅有利于加大支撑腿同侧髋关节的伸展速度与幅度,还有利于加大摆动腿同侧髋关节的屈髋速度,并且髋动力需要“屈蹬技术”做稳固支撑。  相似文献   
112.
髋部运动的正确形态在田径运动中的作用及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髋部的生理位置、结构的分析,指出了髋部的正确运动形态对田径运动中跑、跳、投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送髋”技术对提高跑、跳成绩的作用,并简单介绍了训练髋部正确运动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13.
采用高速摄像机和爱捷录像解析系统对参加九运会选拔赛男子跳远前8名的运动员着板瞬间髋部动作特征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髋部的运动学特征对运动员上板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着板瞬间,起跳腿髋角较小而摆动腿髋角较大,着板角较小,两大腿夹角较大;着板瞬间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数值也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114.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训练经验,从解剖、生理学角度对髋关节灵活性在投掷最后用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髋关节灵活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5.
以当代短跑训练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资料、个案研究、实验等方法对江苏省女子优秀短跑运动员秦旺萍进行增强髋关节力量训练的跟踪研究。研究认为增强髋关节力量(尤其是伸髋力量)对优秀短跑运动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当代优秀短跑选手以髋为轴高速摆动技术的重要保证,在短跑力量训练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6.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方法对积极送髋的技术、髋关节的灵活性对短跑成绩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短跑中积极送髋可以提高跑速并使跑的动作放松、协调、自然、省力。在柔韧素质训练时可采用动力拉伸法和静力拉伸法,并注意肌肉放松训练。对教练员训练队员、评价和诊断技术动作合理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7.
空翻转体运动与人体骨盆、髋关节结构的关系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量统计得知,从事高难运动技术的体操、跳水、艺术体操等运动员,其骨盆与髋关节普遍窄小。本文从人体解剖学特点和运动技术力学原理论证了这种窄小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这对高难技术的发展以及运动员的科学选材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8.
刘劲松  张颖 《湖北体育科技》2002,21(1):61-62,65
通过文献资料法,结合作者在散打训练和比赛中的实际经验,对散打初学者在训练和比赛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与训练的方法的介绍,以便广大的散打爱好者、初学者在散打训练和比赛中更好的掌握散打技术动作,使之取得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19.
目的:通过三维运动学仪器分析咏春拳日字冲拳肩髋转动的特点,并探讨咏春拳的发力特征,为咏春拳技术要领科学化阐释及其训练提供建议。方法:受试者为5名咏春拳教练,运用VICON三维运动学仪器采集日字冲拳过程的运动学数据。结果:肩髋转动角变化突然但幅度小;从位移变化看两肩有小幅对拉以助发力;髋关节转动幅度小,髋关节水平转动呈现转动圆心在髋关节中点和偏向对侧髋点两种方式,高水平教练使用的是后一种发力方式。结论:1)咏春拳日字冲拳肩髋转动角度小,没有明显预摆动作,易于突然进攻以及变换动作。2)日字冲拳髋关节水平转动圆心偏向对侧髋点形成的转动力矩较大,增强了在二字钳羊马姿势下的发力效果。  相似文献   
120.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quantify the intensity of lower extremity plyometric exercises by determining joint mechanical output. Ten men (age, 27.3 ± 4.1 years; height, 173.6 ± 5.4 cm; weight, 69.4 ± 6.0 kg; 1-repetition maximum [1RM] load in back squat 118.5 ± 12.0 kg) performed the following seven plyometric exercises: two-foot ankle hop, repeated squat jump, double-leg hop, depth jumps from 30 and 60 cm, and single-leg and double-leg tuck jumps. Mechanical output variables (torque, angular impulse, power, and work) at the lower limb joints were determined using inverse-dynamics analysis. For all measured variables, ANOVA revealed significant main effects of exercise type for all joints (P < 0.05) along with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between joint and exercise (P < 0.01), indicating that the influence of exercise type on mechanical output varied among joints. Paired comparisons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marked differences in mechanical output at the ankle and hip joints; most of the variables at the ankle joint were greatest for two-foot ankle hop and tuck jumps, while most hip joint variables were greatest for repeated squat jump or double-leg hop. The present results indicate the necessity for determining mechanical output for each joint when evaluating the intensity of plyometric exerci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