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5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9篇
教育   8042篇
科学研究   994篇
体育   148篇
综合类   46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81篇
  2021年   461篇
  2020年   400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363篇
  2014年   875篇
  2013年   697篇
  2012年   1019篇
  2011年   906篇
  2010年   600篇
  2009年   492篇
  2008年   479篇
  2007年   535篇
  2006年   501篇
  2005年   434篇
  2004年   349篇
  2003年   332篇
  2002年   296篇
  2001年   269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试论校友的典型示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简析,提出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些重要内容(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创新创业等),阐述以校友的典型事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充分运用优秀校友进行示范教育应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2.
21世纪日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劳动教育、个性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引发对我国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83.
本文从方法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若干准则,其重要思想是我们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南.  相似文献   
84.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面对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必须把切实解决好学生的实际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切入点,这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8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的召唤,也是教学的现状所需.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心人,服务人,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激励人,发展人,树立教育的社会性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正确处理好课堂育人与实践育人、教育与自我教育、教材改革与教师提高这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86.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挑战,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必须加强协调、形成合力。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具有过程要素的趋同性、教育功能的互补性、工作方法的交互性,为建立二者之间的协调机制提供了内在条件和可能。树立“合力”意识、建立双向通报制度、实行工作对象“转介”、开展业务交叉培训是建立协调机制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7.
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必须做到“四个结合”,即政治教育与成才教育相结合,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88.
文章针对新形势下青年教工队伍中存在的新问题及青年教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从更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和创新工作内容等三个方面提出举措,以此加强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工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89.
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论述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法的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本文结合十七大报告中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论述了建立现代法治国家所需要具备的制度条件和思想条件,并结合我国目前现状说明法治国家建设的艰巨性、迫切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0.
Bridge-building activities are practiced widely in the education systems of Europe. They are meant to bridge transitions between lower and upper secondary school and form a mandatory part of the youth guidance system in Denmark. By giving pupils the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the different educational context of upper secondary school, bridge-building activities are meant to facilitate their decision-making on educational paths, but also to attract more and new groups of pupils. However, the premises of the inherent differences of educational contexts and of pupils’ lacking knowledge of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can be questioned. In this ethnographic case study of a bridge-building project in a rural area in Denmark, we analyse the implicit knowledge of the general upper secondary school, as it is practiced in a bridge-building project, and how it is experienced by the pupils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ir prior knowledge. The analysis is theoretically informed by especially the code concepts of Basil Bernste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