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963篇
科学研究   2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3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遴选机制是晚清驻外公使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中国近代外交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一机制的考察,认为作为公使选拔方式的荐举制蕴含了复杂的政治派系斗争,而以“体用悉备”作为公使选拔的必要条件则满足了中国社会对外交“通才”的需求,这些都体现了中国近代外交初期非计划性和非职业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2.
清末民初的三四十年里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在社会大变动的背景下,秘密会党嬗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这时期,秘密会党既表现出下层民众传统的反抗压迫、剥削和反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积极作用的一面,也暴露了其对社会建设不足破坏有余的落后消极的一面.总的趋势是蜕化.  相似文献   
153.
黄遵宪晚年大力引入西学的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遵宪晚年被罢官家居,然而,他仍然积极地传播西学:一方面注视着梁启超办报,极力纠正其办报宗旨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在家乡大力普及新式小学教育,力所能及地进行"开民智"实践。  相似文献   
154.
由“言文分离”而影响民智开通的弊端在晚清明显地暴露出来,不同政派所属的有识见者,为在这方面除弊兴利多有所尝试,特别是从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到革命派所主导的早期白话文运动,对于从较高层次上开通民智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显著。而民众在时势条件的促迫下,也有积极的呼应。总的看来,清末白话文的渐兴与民智意识的强化密切关联,这也为民国初年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开展的白话文运动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155.
男性气概危机是19世纪末历险传奇的复兴与繁荣极为重要的现实原因。历险文本由男性作家创作,以男性为中心,回避女性的影响与干扰,维护男权中心地位,是一种阳刚之气的文学想象。它宣杨一种积极的行动哲学,突出身体的力量,强调男性同盟在男性身份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某种意义上,历险传奇的复兴可以视作对19世纪晚期男性身份焦虑做出的文学回应,是讨论、质疑、重建与宣扬男性气概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56.
中国的英诗汉译始于晚清,第一首翻译成中文的英诗是约翰.弥尔顿的商籁体诗《失明,》1854年发表在香港的中文期刊《遐迩贯珍》上。英国传教士开了英诗汉译的先河,后来才有中国人翻译的英文诗歌。晚清用来翻译英文诗歌的语言是文言,诗歌的体裁为中国古典诗歌,晚清的诗歌翻译采用高度归化的策略,读起来犹如用中文创作的诗歌,几乎看不出经过翻译的痕迹,使得英文诗歌的他异性在翻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157.
作为现代浪漫抒情作家的典型代表,郁达夫身上集聚了传统文化的大量因子,古典诗文尤其是晚唐诗词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这一点在他的旧体诗中清晰可见。而郁达夫小说中那种感伤的情调、"近情"的心灵抒写以及用情绪感觉来结构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样透露着晚唐诗风的余韵。  相似文献   
158.
本文系统研究了国家春小麦晚熟区域16个参试品系在该生态12个试验点2004年的产量结果。通过对方差分析及主要丰产性、稳产性参数的分析,综合评价各试材在不同试验地点的产量潜力及其稳定性表现,为各麦区的品种选择和布局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9.
晚清时期的企业报效制是一种富于中国本土特色的企业分配制度。报效是政府主要凭借政治权力分割企业盈利的制度安排,它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强制性,模糊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经济界限,打击了商人投资者的信心,削弱了企业自我积累的经济基础,晚清时期新式企业的产权缺乏法律保障的状况因之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0.
阿拉巴马号案与晚清国人的国际法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拉巴马号案是19世纪一件著名的国际法案例,19世纪60年代,美术驻华公使蒲安臣在有关阿拉巴马号问题的交涉中,曾试图引导清政府接受国际法,在晚清国际法输入的过程中,丁韪良等译介者对这一案例的意义大加渲染,以此标榜国际法的公正性,阿拉巴马号案在晚清知识界和外交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促使国人从肯定其理惺 精神的角度承认国际法的价值,强化了国人对国际法的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