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71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207篇
教育   10441篇
科学研究   1045篇
各国文化   99篇
体育   1658篇
综合类   1170篇
文化理论   19篇
信息传播   106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310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192篇
  2017年   221篇
  2016年   268篇
  2015年   359篇
  2014年   971篇
  2013年   1238篇
  2012年   1219篇
  2011年   1328篇
  2010年   991篇
  2009年   812篇
  2008年   937篇
  2007年   1101篇
  2006年   1049篇
  2005年   877篇
  2004年   719篇
  2003年   688篇
  2002年   574篇
  2001年   463篇
  2000年   286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红色档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主要展现载体,其与"四史"学习教育有共同的内核,将红色档案融入"四史"教育中,将进一步展现出"四史"的精神风貌。本文立足于党史学习教育,从红色档案出发,分析其与"四史"教育的同属性、同一性和同向性,并基于此分析新时期红色档案融入"四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深入探究将红色档案融入"四史"教育的多维路径。  相似文献   
32.
学者评价期刊与引文评价期刊,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二者有不同和相同之处。将近期史学学者评价史学期刊的结果与CSSCI引文评价的结果对比,二者除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外,还具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结果,引文评价结果可供学者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33.
文化共享工程版权使用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集版权作品的传播者、使用者和创作者于一体,本文通过比较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版权补偿金制度、交叉许可模式、授权要约模式、集体管理制度等几种版权使用方式对共享工程的适用性,为适应海量授权,认为文化共享共程应该要坚持多种模式并举.  相似文献   
34.
本文以扬州市图书馆为例,对历史文化名城图书馆,开展历史文化特色讲座的意义、内涵及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5.
国家档案资源书目控制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档案资源的书目控制的目的,其一在于加强国家档案资源的监督与控制,其二便于国家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文章从探讨国家档案资源书目控制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两种不同的国家档案资源书目控制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指出了构建国家档案资源书目控制模式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6.
论中国图书馆学历史传统的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图书馆学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和丰富的历史资源,它们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图书馆学的重要精神财富。文章分析了如何发掘和利用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学术资源,提出要弘扬中国图书馆学经世济民的价值取向、调查研究的方法取向、应用研究为主的研究取向和系统、整体的思维取向等优良学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融合西方图书馆学的成果。使当代中国的图书馆学研究既符合世界潮流,又具有中国的“魂”和“体”。  相似文献   
37.
口述历史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意义及实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金文坚 《图书馆论坛》2006,26(4):210-213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现代口述历史的含义及其发展历程,阐述了口述历史对于地方文献工作的意义,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探索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8.
文章通过对《退想斋日记》内容的介绍,旨在指出其在研究山西政治、民俗和晋商方面的史料价值,进一步指出日记对近代社会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9.
The first natural history collections opened to the public were inspired by a sense of curiosity and wonder about the products of nature. They were ‘cabinets of curiosities’ that offered a first-hand interaction between owner and visitors. Nowadays, these two facets of the museum experience—dialogue and wonder—have been lost, in part, due to the information overload coming via the media and the impersonal nature of the museum visit. This paper offers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museum visit, suggests some ways to rediscover this ‘sense of wonder’ and provides ideas on how to promote two-way communication with museum visitors. Two examples of exhibitions are offered as illustrations of the point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0.
Public history is turned toward the future no less than the past. Little discussion exists as to how practices of public history might foster new ways to live with the presence of history. Museum exhibitions are one site where such discussions may take place. Particularly generative in this regard are exhibitions that present artifacts and documentation that reference state-sponsored violence. One such exhibition in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While this exhibition presents evidence of past events, it also assembles traces of the past and bequeaths them as a testament, “a terrible gift” that places difficult demands on those to whom it has been given. In discussing the practices of inheritance initiated by such a gift implications are drawn for how museums might initiate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force of history in social 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