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7篇
  免费   9篇
教育   758篇
科学研究   30篇
体育   28篇
综合类   5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多侧面、全方位地引导学生理解哲学的含义,消除学生对哲学的神秘感;摒弃说教以理服人,超越熟知达到真知,激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是上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2.
以往的学人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政治学的认定和评断,基本上都称亚氏主张“中庸之道”,是“奴隶主里中间层的代言人”,在政治上主张“调和阶级矛盾。拯救奴隶制城邦的崩溃”等等。虽然此说不无道理,但也有失偏颇。若对亚氏的《雅典政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至少得出亚里士多德五方面的哲学、政治学取向。即亚里士多德抨击“寡头政治”和“王者政府”,力主社会改革;总结改革成果,开创比较政治的先河,理论上弘扬民主政治;提出取消“部落差”、村民个人地位差等一系列的多人参政、平等的民主手段;在总结国家组织职能基础上,提出了分权政治的“三权分立”主张的雏形:倡导和提出了清政防腐的主张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科学判断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4.
《孙子兵法》的哲学精髓在于它的能动辩证的思维方法,即以对立统一的观念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视野与途径。利与害、全与偏是其哲学思维十大关系中最为核心、最具普遍意义的4对中的2对。孙子有关利与害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揭示了事物运动的基本性质与一般规律;有关全与偏平衡统一的辩证思维,反映了理想与实际的统一、终极目标与阶段任务的统一。孙子的这些认识在今天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对我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同样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5.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从矛盾率、认识论、认知规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角度出发,立秋了区段教学模式和区段教学法的哲学理念。这也正是该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186.
187.
分析了中国现当代小说中人物配置的“尚三”倾向,认为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是中国文化心理中存在着典型的“中庸”意识,它不仅是儒家学派的伦理学说,更是国人对待整个世界的一种看法。指出“中庸”的实质即是一种三分世界的意识,也是中国现当代小说中人物配置“尚三性”的哲学根源。  相似文献   
188.
哲学语言既是哲学思维伸展的"向导",又是哲学思维水平的外在标志,哲学语言的"内面"即哲学思维方式。哲学语言"引领"哲学思维不断地走向深远,反过来,哲学思维又促进了哲学语言的发展。从哲学发展史的总体上看,哲学语言与哲学思维的发展有其历史的相应性。  相似文献   
189.
马克思关于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辩证关系思想,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论。研究方法中的"现实起点"是叙述方法中的"逻辑终点",研究方法中的"现实终点"是叙述方法中的"逻辑起点",以此作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方法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物质"范畴,逻辑终点是"人的哲学";其逻辑顺序是:"世界物质论"→"社会实践论"→"人类解放论",这是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行程。  相似文献   
190.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 and higher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SD) are complex, multidisciplinary fields of enquiry, drawing on concepts and term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languages. Although the fields are advancing in their acceptability within educational systems worldwide, they are currently struggling to achieve sought-after graduate and societal outcomes such as environmentally-responsible or sustainability-focussed-citizenship. The research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that miscommunication or misunderstanding of basic concepts within these fields is contributing to slow progress towards their objectives. We used a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 analysis to explore how the terms ‘competence’ and ‘capability’ are used within selected ESD/HESD papers. We identify substantial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and inconsistencies with respect to differences between learners’ abilities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perform these abilities, and to the educational context in which these outcomes are sought. We emphasise the importance of linking educational objectives with pedagogical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