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6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143篇
教育   3057篇
科学研究   601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699篇
综合类   443篇
文化理论   27篇
信息传播   19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430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470篇
  2011年   465篇
  2010年   364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402篇
  2006年   343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275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我国的许多资源型城市,已经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困境,通过循环经济建设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近年来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以若干城市的实践为案例,从资源、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和指导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82.
基于系统协调度的武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聂艳  于婧  胡静  叶宗达 《资源科学》2009,31(11):1934-1939
本文利用1998年~2008年武汉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从状态、时间两个层面开展了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总体评价,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稳步上升,其中1997年~2002年处于初等集约利用水平,2003年~2007年处于中等集约利用水平,2007年接近高等集约利用状态,综合指数和5个子系统都朝有序方向发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较大的为土地利用结构集约和土地利用强度集约两个子系统.2001年、2002年武汉市城市土地复合环境系统协调度为负.系统出现无序化发展的征兆;1997年~2007年,Moran's 1值表明武汉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具有较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其中2007年的值最高,空间集聚特征最明显,而2001年的值最低.该结果对指导武汉市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利用方式由低效益、粗放式向高效益、集约化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3.
上世纪50年代制定并沿用至今的市镇规模级别标准已不适应当今的国情,因而要调整现行市镇规模级别标准。为了适应目前我国国情,有利于国家行政管理,在此提出新的市镇规模级别标准。因此,可考虑将全国市镇规模划分为8个等级(即城市规模划分为5个等级和镇规模划分为3个等级),并与其相应的行政级别挂钩。  相似文献   
184.
基于辐射力模型对广西城市辐射范围进行研究,发现:广西绝大部分城市规模小.辐射范围小;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弱;湘桂-南防铁路沿线地区最有可能形成城镇密集带.  相似文献   
185.
随着政府与社区的矛盾凸显,城市社区运行从人、财和事三个方面受制于政府,主要表现为专业人才缺乏,资金来源受限,服务行政化。为了促进社区良性运行,必须从政府与社区关系的着手重建社区运行机制,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拓宽社区资金来源渠道,明确社区与政府职责,构建双方良性互动机制,推动社区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86.
从城乡统筹的视角研究城乡产业一体化。通过实证分析湘潭市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到:湘潭城乡产业差距不断缩小、互补逐渐增强、配套进一步完善,但仍存在分割明显、各成体系、关联薄弱等问题。而湘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具有普遍性,针对其问题,进一步得出:城乡产业一体化要得以进化和提升,必须要打通产业链,发展小城镇,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城乡统筹政策。  相似文献   
187.
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休闲体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沿海城市休闲体育发展迅速,城市休闲体育健身旅游发展较快,城市休闲健身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居民支配利用休闲时间不合理;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产业还相当落后;国家对体育投资偏低;城市休闲体育发展严重失衡;城市休闲体育理论研究贫乏。建议加强城市休闲体育的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科学休闲体育价值观;加快以大城市为主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休闲体育的发展;建立和逐步完善城市休闲体育的消费和服务体系;加大对城市休闲体育的资金投入,建设足够的城市休闲体育设施;加快发展休闲体育教育,开设休闲体育教育专业等。  相似文献   
188.
城市化生存——传统体育的现代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城市生活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发展。传统体育要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必须按照城市生活方式和节奏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具有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城市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89.
“美丽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美丽城市”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城市更新建设的保证者,而美丽城市的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两者互动发展、共同促进。城市休闲体育的蓬勃开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推动与滋养,生态文明建设是休闲体育发展的至高境界,为城市休闲体育发展提供了外在环境和内部动力。城市休闲体育通过亲近自然、绿色消费、健身怡情、协调“三生”等实际行动,起到了推动人居环境改善、拉动低碳经济增长、实现生命价值延展和促进城市休闲功能提升的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践行手段。  相似文献   
190.
This study aims to reconsider and re-evaluate the rapid circulation of global creative city policy from the viewpoint of its creative workforce by focusing on the case of Yokohama, Japan. To shed light on this workforce’s everyday experiences and labor subjectivity, this investigation draws ideas from recent research trends of “creative labor” from the field of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sociology of work, and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how the ethical and moral dimensions of labor subjectivity in creative work are prominently important in explaining Yokohama workers’ everyday living and working experiences as creative labor. Unexpectedly,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se moral and ethical sentiments and actions, which take on the role of retaining their labor motivation, actually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subjects who can resist given precarious working conditions and thereby hinder them from building a collective solidarity as “workers.” Thus this investigation concludes that the creative worker’s subjectivity retreats to solely a moral dimension rather than to a political one. Through this finding, this study explores whether the articulation of moral-political and social values in the course of cultural work can evolve from creative workers’ moral and ethical sensitivities and 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