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83篇
综合类   8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观察递增负荷练习对雌性骨质疏松大鼠骨骼和骨骼肌特性的影响。方法40只12周龄的Wistar大鼠被分成4组:假手术安静组(SS);骨质疏松安静组(OS);假手术训练组(ST);骨质疏松训练组(OT)。以卵巢切除术(OVX)制造骨质疏松模型。训练方案为每组大鼠跳跃10次,每次训练跳跃4组,每两天训练一次,共训练8周。8周后取胫骨检测其物理特性,取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称重、冷冻并检测其横断面积。结果:与其他3组相比,OS组大鼠的骨强度(186.59±26.62N/mm)、重量(0.3±0.003g)和密度(1.5±0.02g/cm3)较少。与OS组对比,OT组具有较高的骨灰重量(0.39±0.02g)、骨矿物质密度(0.68±0.02g/cm3)和强度(231.89±54.8g/cm3)。OT组的比目鱼肌(0.42±0.17g)和胫骨前肌(0.85±0.15g)重量也高于OS和ST组。而且肌肉的重量与骨骼力量呈正相关的关系。结论:运动训练对骨质疏松大鼠的骨骼和肌肉有良好的刺激效果,肌肉的增大对骨骼质量也有良性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72.
骨骼肌是组织-器官层次上最大的身体组分,也是一切体力活动的物质基础。现在已有若干基于性质或基于组分的方法,能够在活体测定身体的骨骼肌含量。计算机体层摄影(CT)与磁共振(MRI)这两种技术可以作为校验新方法的标准。最新发展的基于双能量X-射线吸收技术(DXA)的方法,可以替代CT及MRI,准确地测定活体的全身骨骼肌含量。  相似文献   
73.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综述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将其归纳为机械损伤学说、代谢学说(包括能量代谢紊乱学说、细胞内钙稳态失调学说和自由基学说等)、炎症反应学说等不同假说。认为: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机制仍处于探索之中,应综合机械损伤和化学损伤等假说解释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  相似文献   
74.
研究目的:观察活性肽对离心运动后骨骼肌微损伤及修复的营养干预效果。研究方法:以大鼠离心运动为模型,分别观察补蛋白和补肽对运动后各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补肽比补蛋白对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微细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异常变化具有更好的抑制作用且对其恢复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2)补大豆蛋白和大豆活性肽都可减轻抗结蛋白抗体染色脱染和增加抗波形蛋由抗体对波形蛋白的免疫反应分值的现象,但大豆活性肽的作用效果更佳;3)运动后,血清CK活性和MDA含量升高,CK在运动后24h达峰值,48h以后逐渐开始恢复,MDA在运动后24h达峰值,72h以后才逐渐开始恢复,但CK和MDA的变化没有相关性,补肽在24h左右就能抑制运动后CK活性的升高,在48h左右就能抑制运动后MDA的升高,而补蛋白在运动后72hCK和MDA的水平还不能恢复;4)运动后,尿3-MH含量急剧上升并在即刻达峰值,48h以后开始恢复,补肽比补蛋白对运动引起的尿3-MH含量升高的抑制作用更佳,且对其运动后的恢复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5)运动后即刻骨骼肌β葡萄糖苷酸酶含量急剧上升并达峰值,直至运动后72h仍没能恢复,运动后骨骼肌G6PDH含量明显上升,在运动后24h达峰值,直至运动后72h仍不能恢复,甚至还稍有上升;补大豆多肽能显著降低运动引起炎症反应两种标志酶升高的作用,但补蛋白对其变化的影响不明显。结论:研究揭示了活性肽对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和修复有很好的营养干预作用,其机制主要体现在促进运动后微损伤的修复方面。  相似文献   
75.
浅谈高原训练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高原训练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重视。科学掌握高原训练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式是提高高原训练效果的关键。本文主要就高原训练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6.
负重振动练习与超等长练习对下肢力量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负重振动练习法是一种集中体现下肢肌群快速离心-向心收缩(StrengthShorteningCycle-SSC)工作特点的力量训练方法。通过运用三维测力手段,将负重振动练习与超等长跳深练习进行比较来揭示它的特征。结果发现和超等长跳深练习相比,负重振动练习对于下肢最大力量素质的提高幅度大于超等长跳深练习;前者对于反应力量改变无影响,而后者对其有着明显改善;两者对于下肢快速力量素质都有相同幅度的提高;两者对于下肢力量耐力素质均无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7.
减量训练对大白鼠骨骼肌组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鼠经 6周渐增负荷训练后 ,随后进行 4周减量训练 ,通过对大鼠腓肠肌进行了组织学实验 ,即电镜与光镜观察。结果发现 ,通过 4周减量训练 ,采用光镜与电镜可观察到各组肌肉内肌纤维和结缔组织结构的细微变化情况。分析了 4周减量训练可能引起骨骼肌运动能力下降的机制 ,并建议肌肉在减量训练时宜采用较合理强度进行训练 ,才能较好地保持运动能力不致下降过多  相似文献   
78.
运动与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何伟 《体育科学》2005,25(7):63-67,83
运动期间血浆细胞因子主要来源于收缩的骨骼肌和脂肪组织,尤其是IL-6。运动时糖和脂肪的代谢与IL-6有关,IL-6也可能参与肌纤维溶解和肌肉萎缩。IL-15可能介导力量训练所致的肌肉壮大。免疫细胞不是运动中血浆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9.
王静  刘欣  王晶晶 《体育科研》2015,(4):70-74-79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在全球迅速增加,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运动疗法是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有氧运动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已得到认可并推广,但抗阻运动的作用却未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抗阻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胰岛素抵抗、肌糖原合成、线粒体功能、脂质积聚、心理健康等几方面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为建立2型糖尿病科学、全面的运动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0.
目的:用核磁共振磷谱分析方法研究有氧训练对股四头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受试者进行有氧运动训练,运动强度为最大摄氧量的70%,每周五次。运动时间为45min。训练过程共持续10周。在Philips公司生产的1.5T磁共振成像系统上对受试者训练前后进行31P-MRS采集及定量分析。结果:31P-MRS可检测到七个不同代谢物质的共振峰,训练后与训练前相比,PCR浓度显著性升高。从动态磷谱上可以观察到,训练前与训练后相比,PME和PDE化合物浓度无明显变化,γ-ATP、a-ATP和β-ATP化合物浓度基本保持恒定。定量负荷运动后Pi化合物浓度明显升高,通过恢复,Pi逐渐下降;3min24s训练前与训练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CR化合物浓度明显下降,通过恢复,PCR逐渐升高。结论:经过十周有氧训练,安静状态下训练后与训练前PCR浓度相比,显著性升高。短期有氧训练能提高组织能量代谢状态。31P-MRS是检测训练效果的有效工具。经过十周有氧训练,定量负荷运动后3min24s训练前与训练后Pi、PCR浓度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训练后恢复较快。短期有氧训练能提高Pi、PCR恢复速率。31P-MRS可以作为无创性评价代谢物恢复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