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38篇
  免费   364篇
  国内免费   368篇
教育   669篇
科学研究   38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6045篇
综合类   180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430篇
  2013年   652篇
  2012年   597篇
  2011年   751篇
  2010年   586篇
  2009年   616篇
  2008年   653篇
  2007年   625篇
  2006年   622篇
  2005年   446篇
  2004年   385篇
  2003年   306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1.
竞技攀岩作为新晋奥运项目,探究其起源和演变过程可为我国竞技攀岩的发展提供借鉴、指导及理论缘由。采用文献资料研究和逻辑分析方法,探讨了竞技攀岩的概念,分析了竞技攀岩诞生的装备和技术基础、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竞技攀岩是攀岩运动中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特征的部分,是攀岩运动"竞技体育化"的结果;器械装备升级提供的技术基础和战后复兴的历史背景,共同促成了竞技攀岩在苏联的诞生;竞技攀岩的演变经历了苏联时期的普及化与国际化尝试、UIAA主导的竞技攀岩国际管理体系与赛事体系建设、IFSC引领的奥运发展新时期三个阶段;竞技攀岩的后奥运时代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2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下的体育叙事,不仅要阐发疫情期间体育事件及其社会意义,更应揭示不同体育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将对体育现实问题的思考转化为未来体育转型的应对策略。基于叙事的角度,以访谈的方式,探讨体育产业发展、东京奥运会延期、体育组织治理、奥运备战、居家体育、体育在线教学、体育中考等热点事件和话题。认为:①疫情对体育产业的影响呈现持续性、结构性、社会性等特征,在"转危为机"的话语下,应借助政府的积极行为,实现体育行业与体育产业的多层次融合,增强对消费端的刺激,提高体育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最大程度地释放后疫情时代体育产业发展动力;②东京奥运会延期举办凸显国际奥委会内部治理的困境与危机,引发对中国体育赛事治理效能的思考,给奥运备战带来挑战,促使运动训练由传统化模式向集群化工业模式转变;③空间重叠与权力空间渗透造就居家体育的特殊"脱域"空间,成为"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催化剂,引发体育教学、社区体育、群众体育活动方式的改变,形成自觉行为更高的群众体育"在地化"驱动模式;④在疫情防控期间,体育话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转型与辩驳为体育话语转为文化资源提供契机,促进文化与体育的互动与整合,深刻影响人们的体育观念。  相似文献   
213.
以户外罹难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卡方检验、对称度量探索户外罹难事故的基本特征及其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自本世纪以来,户外罹难事故逐年攀升,并由高海拔向低海拔、由挑战型向娱乐型和健身型转移,罹难者年龄由中、青年向边缘年龄延伸;自发组织是驴友参与山地户外运动的主要形式,但其"非盈利性"降低了组织稳定性和责任意识,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由于缺乏科学的户外精神,山地户外运动正朝向无序、浮躁的方向发展,人为诱因成为了最大的隐形杀手。  相似文献   
214.
在"马拉松热"的背景下,对跑步参与过程中马拉松跑者的深度休闲特质进行探究。采用滚雪球抽样方式,对20名马拉松跑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0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马拉松跑者具有深度休闲的6个特质:坚持不懈、生涯性、显著的个人努力、强烈的认同感、独特的文化、持久的收益。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已有研究成果,其中坚持不懈中的"毅力"和"自我管理"两方面体现了马拉松项目的特点。对马拉松跑者来讲,经济回报和团队发展并不是明显的持久收益。本研究结果拓展了对我国"马拉松热"现象的理解,未来应采用定量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15.
在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体育参与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体育参与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身体素质,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应聘抗挫能力,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最后,就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简要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16.
在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下,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大学生本人都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心理与忽视行为。从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时长来看,并没有起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也没有对高等教育体系完善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个人意愿、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得到挖掘与激发。可以说,大学体育课程缺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些问题成为大学体育课程亟待改革的弊端。  相似文献   
21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对当今"终身体育"观念存在的不同观点与运动方式进行了重新审视,研究认为:"终身体育"运动方式具有显著的多样性、互补性、差异性和目标一致性特征,同时构建出"终身体育"的基本结构模式,对当前全民健身运动中"终身体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18.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和统计法等,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课堂学习体验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较非体育生,体育生专业认同感较强,学校认同感较高,学习目标设置比例较高而计划实施水平不高,体育生与非体育生均以外生学习动机为主,学习投入水平不高且学习问题较多;对于当前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教学内容、教师、作业、成绩评价和奖学金评定也都有新的要求。提出,课堂教学需在内容、方法、形式上进行改革,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教学内容尽量满足学生求知需求,教师要多关心关注学生,布置作业要兼顾难度和趣味性,注重教师魅力塑造,建立形成性学习评价为主的成绩评价体系及多元化的奖学金评定体系,为推动大学体育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19.
Prior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providing participants with positive augmented feedback tends to enhance mot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whereas the opposite occurs with negative feedback. However, the majority of studies were conducted with untrained participants performing unfamiliar motor tasks and so it remains unclear if elite athletes completing familiar tasks respond in a similar fashion. Thu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three different versions of false-performance feedback on punching force (N), pacing (force over time) and 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in 15 elite amateur male boxers. Athletes completed a simulated boxing bout consisting of three rounds with 84 maximal effort punches delivered to a punching integrator on four separate days. Day one was a familiarisation session in which no feedback was provid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days athletes randomly received false-positive, false-negative and false-neutral feedback on their punching performance between each round. No statistical or meaningful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punching forces, pacing or RPE between conditions (> 0.05; ≤ 2%). These null results could stem from the elite status of the athletes involved, the focus on performance rather than learning, or they may indicate that false feedback has a less potent effect on performance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相似文献   
220.
This investigation assessed the effect of dietary nitrate (NO3?) supplementation, in the form of beetroot juice (BR), on repeat-sprint performance in normoxia and normobaric hypoxia. 12 male team-sport athletes (age 22.3 ± 2.6 y, VO2peak 53.1 ± 8.7 mL.kg?1.min?1) completed three exercise trials involving a 10 min submaximal warm-up and 4 sets of cycling repeat-sprint efforts (RSE; 9 × 4 s) at sea level (CON), or at 3000 m simulated altitude following acute supplementation (140 mL) with BR (HYPBR; 13 mmol NO3?) or NO3depleted BR placebo (HYPPLA). Peak (PPO) and mean (MPO) power output, plus work decrement were recorded during the RSE task, while oxygen consumption (VO2) was measured during the warm-u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bserved between HYPBR and HYPPLA for PPO or MPO; however, work decrement was reduced in the first RSE set in HYPBR compared with HYPPLA. There was a moderate effect for VO2 to be lower following BR at the end of the 10 min warm-up (ES = 0.50 ± 0.51). Dietary NO3? may not improve repeat-sprint performance in hypoxia but may reduce VO2 during submaximal exercise. Therefore, BR supplementation may be more effective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during predominantly aerobic exerci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