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619篇
科学研究   108篇
体育   162篇
综合类   107篇
信息传播   6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廖彦罡 《科教文汇》2014,(12):102-103
本文针对体育运动中注意力要求较高的射击运动员进行了剖析,分析射击项目中注意的要求,并对运动员的注意力培养和训练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期待为今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52.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探讨运动水平、特质焦虑水平对个体负性词注意偏向的影响。依据特质焦虑和运动水平,将受试者分为4组,每组10人,运用2(运动水平)× 2(特质焦虑水平)的多因素组间实验设计方法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高特质焦虑个体存在对负性词的注意偏向,且低运动水平的个体表现更明显;②高特质焦虑个体对负性词存在注意定向偏向和注意固着。以为运动员赛前注意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3.
可持续发展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化、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话题,又与教育密切关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实施可持续教育,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4.
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与分心练习——对应激的抵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抵御应激对运动技能水平发挥的影响 ,研究以轨迹追踪任务为实验范式 ,将 32名被试分 4组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为期 12 d的练习 ,并比较了各组在两种应激条件下的测试结果。结果显示 :对于复杂的操作任务 ,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更有效。分心练习所获得运动技能较少受高应激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56.
体育的发展与代价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人们更注重研究发展的意义,近些年才比较关注发展的代价。我们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体育的发展与代价问题。体育的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主张从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两方面去判断代价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7.
在我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 ,心理发生和发展要求阶段内注意范围和注意对象类型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 ,心理发展阶段内注意的相对稳定性是我国英语教学认知规划的一个重要主体依据。  相似文献   
58.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迫切的 ,主要措施就是找准关键点、切入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59.
类脑智能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许多重要进展反映了一个趋势:来自脑科学的启发,即使是局部的借鉴都能够有效地提升现有人工智能模型与系统的智能水平。然而,想要真正逼近乃至超越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还需要对脑信息处理机制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借鉴。类脑智能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借鉴脑神经结构及信息处理机制,实现机制类脑、行为类人的下一代人工智能系统。文章从受脑启发的新一代人工神经网络、基于记忆、注意和推理的认知功能模型、基于生物脉冲神经网络的多脑区协同认知计算模型等角度,并结合研究团队在类脑智能领域的研究进展,论述类脑智能的研究进展、发展方向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60.
CyberBabel?     
The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hold out the promise of instantaneous, 24/7 connection and co-presence. But to be everywhere at once is to be effectively nowhere; to be connected to everyone and everything is to be effectively disconnected. Why then do we long for faster connections and fuller connectivity? The answer this paper proposes is that we are trying to fill our existential lack, our radical sense of inadequacy and incompleteness as human beings. From such a perspective, our pursuit of speed and connectivity is doomed to failure insofar as it only exacerbates the condition we are fleeing. Rather than rushing faster, the Buddhist-inspired solution would have us slow down and directly investigate our sense of la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