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34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47篇
教育   5948篇
科学研究   331篇
各国文化   72篇
体育   461篇
综合类   428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74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485篇
  2013年   749篇
  2012年   615篇
  2011年   657篇
  2010年   490篇
  2009年   418篇
  2008年   449篇
  2007年   555篇
  2006年   534篇
  2005年   456篇
  2004年   372篇
  2003年   379篇
  2002年   303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作为历史上客观存在并对历史进程和体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种特定社会存在,体育经济长期以来没有被纳入到相关学科及其研究领域的视野中。体育经济活动、现象、问题是整个体育活动和经济活动历史中发生过作用、还将产生重大作用的事实存在。对体育经济史的研究,就是为了揭示经济、体育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而更准确和全面地阐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实面貌及其演进的动力机制。从体育资助类型和体育经济活动、现象入手,可以比较合理地确立中国体育经济史的研究思路,从而构建中国体育经济史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92.
2000年以来中国体育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以来,中国体育史学研究逐步拓展了研究领域,学科理论基础逐步深广,学科的现实性逐步增强,研究成果逐步系统化。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背景下,体育史学科面临着国际交往空前增多等机遇,也将受社会思潮的冲击等挑战。只有从学科体系、研究方法、高校支持等方面入手,才能追赶上国际体育史学发展潮流。武术史、体育经济史、体育化史、体育新闻传播史等领域都面临着转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3.
春秋战国尚武盛行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在中国期刊网上搜寻了所有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尚武盛行方面的文章。总结发现,这些文章都是从各个方面在谈春秋战国尚武的表现,而没有分析其尚武的原因。因此,本文从春秋战国时期尚武的原因为切入点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4.
本文主要针对跆拳道新规则的出台与启用对我国跆拳道技、战术及裁判员临场执裁等方面产生的变化与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5.
刘戈 《搏击·武术科学》2013,(3):106-108,124
文章介绍了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后所参加的历届冬夏季奥运会,以2008年奥运会为分界,将中国体育发展分为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建设阶段,论证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和中国体育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提醒国人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体育实力仍与强国存在差距。还认为,奥运不只是金牌,体育也不只是竞技、赛场和强身健体,我国应加强对体育真实内涵和奥林匹克真谛精神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96.
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与考古文物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辅以射箭运动的基本训练学规律与传统弓箭制作之田野实证,对新疆地区两种出土角弓进行考释。得出如下结论:弓弰翻卷的连弧蛇形角弓是斯基泰人基于骑马游牧的传统、野兽崇拜的心理、便利的北山羊角取材,在继承了亚述三角弓“翻卷的弓弰”设计理念后的革故鼎新;弓渊宽阔,弓弣微凹的插接型长弰角弓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帕提亚帝国。随着丝绸之路的贯通,交流频度与交流速度的激增使该器形迅速为整个欧亚大陆的民族所复刻。其中,中华文明赋予了其最重要的文化内涵,使原本用于战争的武器有了超越物态的“礼”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97.
目的:探索跆拳道运动员前横踢动作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差异性。方法: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和Deado电子护具计分系统,采集13名跆拳道运动员前横踢动作下有效得分时髋、膝、踝关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使用Visual3D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逆向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并对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1)进攻腿:髋关节屈曲力矩峰值、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优势侧大于非优势侧(p<0.05),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优势侧大于非优势侧(p<0.01),髋关节伸展力矩峰值、外展最大角度非优势侧大于优势侧(p<0.01)。(2)支撑腿:髋关节屈曲幅度、屈曲功率峰值、外展功率峰值优势侧大于非优势侧(p<0.05),髋关节外展力矩峰值、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优势侧大于非优势侧(p<0.01),髋关节伸展角速度峰值、踝关节跖屈力矩峰值非优势侧大于优势侧(p<0.05),髋关节外展角速度峰值、膝关节屈曲力矩峰值、踝关节旋外角速度峰值非优势侧大于优势侧(p<0.01)。(3)进攻腿击打力度值及进攻腿和支撑腿垂直...  相似文献   
198.
盛世编史,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中国大地上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公路交通史的编纂。如何正确认识并解决编纂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理论与实际问题,将直接影响史书编写的进度与质量。故着重对公路交通史的性质、研究对象、任务、研究范围进行分析论述,以期编写出经得起时间考验,能切实起到为现实服务,推动时代前进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99.
The remit for this short piece was to identify themes emerging from the articles in this edition by Julie McLeod, Duncan Waite and Eugenie Samier, to consider how these themes reflect on the current field, and to identify their ongoing relevance. Additionally, I was asked to consider the current challenges that the field is facing and what this means for research and journals such as this one. My short response is that our research has to matter. It has to matter to us as individuals so that what we do is worthwhile; it has to matter that we can provide rigorous research that is reliable so that it can inform policy makers and administrators; and it has to provid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why they are doing what they are being asked to do.  相似文献   
200.
In Britain, film studies came on the agenda in the 1970s, when it served as a terrain for the formulation of a critical understanding of how cinema functioned with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and the nexus between that and the reshaping of people's habits and lives. However, during that decade, a different agenda was also at work, which, from the early 1980s, began to receive support from neo‐liberal ‘free‐market’ ideologues. Over a period of 30 years, the overall direction of the inquiry into cinema, now firmly sealed into institutional networks, has become such that the critical language of ‘film theory’ has been hollowed out and the industrial agenda of British national television and cinema wrapped around it. Today, with the opening of film studies departments across Asia, the question is not whether outside Britain the language of film studies will became available for instrumentalization by the forces of an expanding Euro‐American capital, but how it will do so.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recovery of film from the bureaucratization of its study and its rediscovery as one of the modalities of modernization require both a framework of analysis that is fully conscious of its own historicity and critical role, and a new topography of cine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