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对《小仓百人一首》中的芦苇和歌与唐诗中的芦苇诗歌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芦苇在中日诗歌中被赋予的感情色彩大相径庭。针对《小仓百人一首》中涉及芦苇的三首和歌以及提及芦苇的唐诗中具有代表性的六首诗,分析其各自不同的含义,重点解读了其中的芦苇意象。从芦苇这种常见的植物意象入手,探析在中日两国的诗歌中歌人与诗人赋予其的不同的思想内涵,期望能为进一步研究和歌与汉诗中的植物意象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曹魏时期,相和歌艺术生产出现了新变化,表现出新的特点,主要是:设立了专业艺术生产机构清商署;“魏三祖”等最高统治者积极参与相和歌艺术生产实践;朝廷乐奏辞除汉古辞遗存外,其他皆为“三祖”依相和旧题所作新辞,且为三祖所专制;而曹魏相和歌辞的演唱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突显了对制词者个体情志的表现性一面,因而也更加侧重文辞及其意义。这些变化对于深入理解此后文人乐府歌诗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是现代人对于梦的普遍看法。而在古代,人们对于梦,有着与现代人相去甚远的视点。梦,可谓古代人想像的源泉,它在文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自不待言。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关于梦的描述数不胜数,引人入胜。本文从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中的咏梦和歌入手,并将其与平安时代的王朝和歌相比较,就上古至中古时期,和歌所展现出的古代日本人对梦的认识及其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博 《华章》2010,(11)
古代日本文字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吸收和使用汉字、以汉字标注日语语音,万叶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和汉混合语体等诸阶段.假名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是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字.本文以中国汉字传入日本为开端,追根溯源,阐述假名文字的形成过程与它的发展、普及.  相似文献   
15.
歌枕这种修辞最早出现于《万叶集》,其后的和歌集中都有应用.它与本歌取、序词等同为和歌的重要修辞方式,理解歌枕修辞所表达的含义,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歌所带给人们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6.
张媛媛  单澄 《文教资料》2011,(28):26-27
日本人把樱花尊为国花,是因为能够从粉红色的花瓣飘散殆尽那一瞬间深切地感受到生与死的交界线。这一刻的樱花形象在日本人的记忆中成为永恒。在被称为日本人心灵的镜子、心灵之花的《古今和歌集》中樱花更是受到了歌人们的青睐,尤其是醉心于表达对飘落樱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日本人之所以会产生对落樱有感,产生"无常感",与受地理环境和佛教的影响等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7.
石川啄木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天才,二十七岁夭折。在短歌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几乎每个日本人都能背诵他的两三首诗。本文结合他的经历介绍了他的短歌,并概括了他的短歌获得成功的特点;一、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联;二、具有独特的形象性;三、在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  相似文献   
18.
《小仓百人一首》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和歌集,在100首和歌中,以四季为主题的和歌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又以咏秋的和歌所占比例居多。《小仓百人一首》中的悲秋之歌、清秋之景都反映出日本民族对秋季的偏爱以及日本人独特的自然观及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9.
大调曲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大调曲与相和歌、诸宫调、明清小曲、岔曲、八角鼓,可发现大调曲渊源于明清时的小曲,并与岔曲、八角鼓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日本和歌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系统论述了日本和歌四个重要的美学特征:第一,和歌具有非政治性、非社会性倾向,和歌以表现恋情为中心;第二,和歌重在表现瞬间的印象和感触;第三,和歌形式短小、精炼,意蕴含蓄而悠远;第四,和歌追求表现禅的审美理想和美的境界。本还进一步分析了形成和歌上述特征的化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