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7篇
教育   1593篇
科学研究   335篇
各国文化   60篇
体育   188篇
综合类   97篇
文化理论   33篇
信息传播   2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422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0 毫秒
941.
<山海经·五藏山经图译>是"山海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这一<山海经>图画传承链上的新火苗,为<五藏山经>上古山川名物考察采风图返真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42.
害群之马     
《家教世界》2009,(4):9-9
拼音:hài qùn zhī mǎ解释: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集体的人。害马,本指损伤马的自然本性。后凡足以损害同类或团体的人都称为害马或害群之马。  相似文献   
943.
当我去即山     
我去即山,搭第一班早车。车只到巴陵(好个令人心惊的地名),要去拉拉山——神木的居所——还要走四个小时。  相似文献   
944.
离开马返之时,雨簌簌而下。不久,雨止。春云如棉,东一片,西一片,舒卷漂浮着。云间露出淡紫色的天空,给人一种不可言喻的温馨。  相似文献   
945.
一些学生作文,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写出的文章缺乏令人涵泳的韵味.令人见出其情感的苍白与思想的肤浅。而“文格出于人格”,“诗品出于人品”。汉代扬雄亦云:“言,心声也;字,心画也。盖谓观言与书,可以知入之邪正也。”可见i提升习作者的审美品质,不仅是在提升文章的文品与文格.也是在提升习作者的人品与人格。  相似文献   
946.
柴西南盆山耦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少辉 《内江科技》2009,30(1):86-86
本文通过对采西南坳陷主成盆期地球动力背景、地壳结构、区域应力场、盆地内部主体构造特征的分析。提出新生代以来柴西南坳陷演化模式,即坳陷的产生、发展、形成总体受南北向挤压应力机制控制.这种挤压应力机制是长期的,昆仑追山隆升作用控制坳陷发生与发展的全部演化过程,阿尔金造山带影响较为局限,具有一定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947.
李爱国 《今日科苑》2009,(12):192-192
"案山"一词是我国古代堪舆术中的一个专有名词,用指基址(包括阳宅和阴宅)正对面并且离基址最近的矮山。唐宋以后随着堪舆术的发展和普及,一些禅宗佛典中也陆续出现了堪舆术语,并借该词来阐述新的禅宗义理。  相似文献   
948.
何杰  李婷婷 《中国科技信息》2009,(16):286-286,288
文章通过对不同山水城市的描述,概括了其在时间、空闻、经济和文化四个方面的分异规律,然后进一步探讨了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然后以典型城市例证观点.文章最后展望山水城市建设前景,井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关心山水城市建设、关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49.
凤垭山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凤垭山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凤垭山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转变观念,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深入开发旅游资源,多开展主题旅游,解决旅游淡季问题,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加大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加强宣传促销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950.
吴根耀是我国著名的大地构造学家,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后在湖北某县办煤矿挖了十年煤。他认真研究构造复杂矿区的断层发育特点,分析煤层遭不同性质的断层错断后的保存规律,屡屡成功找到断失的煤层,人称“吴断层”。这十年也许奠定了他今后人生道路上的一块重要基石:即使在做基础理论研究,也要注重解决生产或勘探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