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2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2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4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1.
过去学术界许多历史学学者把彝语支民族说成是古代从我国西北地区迁徙到西南地区的.这种认识,随着近年来民族研究工作的深入,对彝语支民族"北来说",人们提出了很多疑问.至少在很多方面证据不足.有诸多证据显示,彝语支民族是自古土生土长在西南地区的一个以"黑""白"为自称的人们共同体.大约在两汉时期分化形成不同的各个语言和民族.  相似文献   
312.
两汉时期疾疫的时空分布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汉时期的疾疫明显比先秦时期增多,在对史料检索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两汉时期疾疫的时空分布及其特征进行论述.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疾疫发生的频度较前增强;主要集中在春冬两季;疾疫的频率东汉高于西汉、东汉后期高于东汉前期.疾疫的多发区主要在西南地区,江南地区和京师地区.  相似文献   
313.
两汉公文文风总体上说,经历了一个从汉初的尚俭质文,到汉武盛世的鸿文,再到东汉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的冗文演变轨迹。文风的演变跟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背景、学术思想和审美观念都紧紧相关。  相似文献   
314.
两汉帝室婚姻比较典型,它是两汉政治婚姻的缩影。然而两汉帝室婚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各具特色。总体来说,皇族内部比较重视婚嫁关系中对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这种婚姻缔结的等级性在两汉时期呈现出逐步加深的趋势,对两汉政权的格局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15.
张葆全先生所著《〈玉台新咏〉译注》是迄今海内外的第一部关于《玉台新咏》的译注。通读此书,我们可以体会到张先生做学问的扎实认真,书里注释精准详明,译文准确流畅,有助于人们正确读解,领略作品。  相似文献   
316.
两汉时期出现了互相品题或自我标榜的品评谣谚。这些人物品评谣谚,丰富多彩,意味隽永,反映了政治、社会、思想、学术文化的各个方面,特别值得研究者重视。  相似文献   
317.
《诗》自先秦传入两汉,在两汉历朝君臣的下诏和上奏中都大量引用到《诗》,它们分别以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为中心,俨然形成两个用《诗》集团。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和不同历史时段社会政治、经济与学术思想发展的差异,这两个用《诗》集团在引用《诗》之"风"、"雅"、"颂"的数量和在诏奏中征引时所呈现出的应用特征,又有不同;而在此中则反映出了《诗》学在两汉时期的发展流变和时代特征,显示了《诗》之经典性与历史性融通的进行和完成,是春秋时期政治用《诗》和战国时期文本用《诗》的完美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318.
本文从阐明有关《前汉书平话续集》、《全汉志传》、《两汉开国中兴传志》的研究史开始,继而指出其中所存在而没有被留意的版本学之问题,最后提出我对《全汉志传》、《两汉开国中兴传志》两种书出版情况的看法。  相似文献   
319.
本文探讨两汉三国文化在发展汉中旅游中的地位、实践和前景。认为汉中的两汉三国文化遗存品位高、影响大,是汉中现代旅游的重要资源依托。已有的开发实践极大地推动了汉中旅游业的发展。以开发两汉三国文化为龙头的汉中旅游产业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320.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画家大多散落于类似国家图书馆的秘阁之中;其主要职责是满足当时的政治统治需要,起有道德上的教化作用、政治上的表彰宣传作用、政治信息的传达作用;其艺术风格表现为写实性画风。两汉魏晋南北朝宫廷画家的地位呈现从高到低的倾向。通过对汉室以来至魏晋南北朝宫廷绘画的考察,可知隋唐时期延续了这种画家散落于各国家机构的特点,直至五代时期的画院出现,才有力地改变了这一局面,从此中国宫廷绘画的历史得以改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