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0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强化遏制了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印度面对亚太格局的变动和中印同时崛起的现状,其对华外交中竞争的一面凸显。印度与越南都有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迫切愿望,双方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利益并在政治、经济、安保等领域加强了合作。  相似文献   
62.
新书推荐站     
《出版参考》2011,(18):35
《中国震撼》张维为/著定价:30.00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  相似文献   
63.
《世界教育信息》2008,(4):12-12
随着北京奥运的临近,世界各大媒体都将焦点集中在中国。奥运东风已经劲吹,2010年世博会东风也已渐起。中国相关部门应该把握时机,统筹考虑如何推广中华文化,包括把孔子学院的办学内容提升到“文化中心”的高度。英国《独立报》以《2008:新超级强国的诞生之年》为题报道说,一个新的超级强国诞生了,以中国投资伦敦金融市场为开端,“中国制造”的标签正要转变成“中国拥有”。  相似文献   
64.
从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主办奥运,北京奥运恰好是中国从贫弱走向富强的一个里程碑。北京奥运筹备的7年,是中国崛起从概念到事实都在全球深入人心的7年。这当中有太多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超  相似文献   
65.
西方世界从19世纪末期盛行的黄祸论到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威胁论及上世纪末中国崩溃论的反华言论的演变,给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威胁,原因就是敌视中国的发展进步。研究分析造成上述言论的原因、历史背景及其危害,以及如何应对西方世界对我国的歪曲报道,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崛起对人类的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6.
汤先营 《教育》2011,(10):63-63
新加坡前内阁资政李光耀不久前在中文版《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首发式上表示,要在新加坡生存,不会英语固然会很辛苦,不会汉语却一定会后悔莫及。这并不是因为中国崛起,而是因为“你自己要了解你自己的根”。  相似文献   
67.
声音     
世界都在谈"中国崛起",人们议论最多的是GDP,但我以为"中国崛起"的标志是在人才、是在教育。——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表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众多的大学生当中能够涌现出像钱老所希望的"拔尖人才",这样我们整个国家就有希望了。  相似文献   
68.
“中国模式论”为时尚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模式论"说法的兴起,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所处世界客观环境密切相关。但根据中国目前发展现状,"中国模式"还没有完全成型,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只是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模式论"的成型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  相似文献   
69.
为文贵质朴     
很多同学写作文,喜欢大量引用名言警句、名人事例,以期文章表达更具文采,立意更深刻,更有文化气息和厚重感。但这样做,文章也很容易脱离实际,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作文时,应该摈弃这种华而不实的风气,把质朴作为一种追求,用质朴的语言、质朴的素材,表达质朴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0.
边受感动,边学管理2010年荣登日本年度畅销榜第一名,力压《IQ84》的图书是《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累计至今已销售270万册。书讲述的是高二女生川岛南,无意间当上高中棒球队经理,却发现球队问题重重,如同一盘散沙。怎样才能实现打进甲子园的梦想?偶然间,小南拿起了管理大师的经典著作,一点一滴地走进了管理的世界。因为书的畅销,在日本,说"如果德鲁克……"成为一种风尚。我认为作者巧妙之处,也是本书影响如此广泛的根本理由,不仅在于作者给读者提供了令人感动的故事,更在于把"感动"这一整个社会的心理诉求与社会整体的学习渴望结合起来,达到了"边受感动,边学管理"的高度。时代造就书,在这个需要感动、渴望成功的时代,我们需要德鲁克。这是我第一次作为译者、第一次接触青春校园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