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0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3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刘兵兄,要讨论霍金,你自然是“当仁不让”了——你是为霍金著作在中国的传播立下过汗马功劳的。10年前你为霍金《时间简史》中译本策划的广告语“阅读霍金,懂与不懂都是收获”,至今仍被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用在《大设计》中译本的营销上。  相似文献   
102.
安春根先生离开我们18年了。他是韩同出版研究的先驱者,也是我最早结识的韩国同行中的西要人物之一。1927年7月,安春根先生出生于韩国东部江源道高城郡外金刚面南涯里。按习惯,人们称呼他为南涯安春根先生。他是韩国出版研究的先驱,因为他1958年3月第一个走上汉城新闻学院讲台讲授出版课程,1966年9月起,他又在梨花女子大学讲出版概论。后又应中央大学、明知大学、汉城大学、庆熙大学、高丽大学,中央大学新闻研究生院等的邀请,教授出版学  相似文献   
103.
奥诺瑞·德·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卷轶浩瀚的巨作——《人间喜剧》流传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之久,许多名篇佳作在中国影响深远,不少中译本多次再版发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相似文献   
104.
范军 《编辑之友》2002,(5):46-47
一、重视期刊的个案研究 案头摆放着三本与期刊有关的书.一本是美国人约翰@海登瑞写的<读者文摘传奇>(中译本,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二本是中国作家师永刚写的<读者时代/一本杂志和她所影响的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还有一本是老作家、老编辑家马国亮的<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相似文献   
105.
世纪之交,国际、国内教育界对21世纪的教育变革进行了诸多研究,也发表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习:内在的财富》是一份具有综合性和权威性的报告,尤其是报告中所提出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被称为21世纪教育的四根支柱.  相似文献   
106.
刘霏 《文教资料》2006,(15):152-153
本文旨在从句子结构、连贯、特定词的含义、作者意图等方面对《葛底斯堡演说》的三个中译本中长句翻译进行比较。对不同译本的比较研究是一种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7.
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比评析《儿子的否决》两个译本中措辞、增(省)译、归化和异化、调整语序等翻译技巧的应用,通过分析提出翻译作品应力图忠实再现原作意义和风格,达成译文对小说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把握,进而印证对等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8.
戏剧翻译存在可表演性与文化忠实传递的矛盾。源语言文化和目的语言文化差异越大,该矛盾就越突出,也就越会使译者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王尔德戏剧更因充满幽默、诡异的对白而令不少中国译者却步。而目的论则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从目的论观点看,余光中对王尔德戏剧The Importance of BeingEarnest(《不可儿戏》)所采取的文化传递与可表演性兼顾而以表演性为重的中国化翻译策略是成功的;反之,余光中的翻译实践又印证了目的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9.
大象版《历史》选修②第一章第三节“链接阅读”部分介绍了卢梭的《忏悔录》,并配以书影“卢梭《忏悔录》中译本”(左图)。可是仔细观察该书影,我们不难发现,该书作者并非卢梭而是“【古罗马】奥古斯丁”。许多细心的同学困惑不解:奥古斯丁为何人?是不是卢梭的一个笔名?奥古斯丁(354~430)又称圣·奥古斯丁,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并称为基督教神学的两位  相似文献   
110.
翻译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文学翻译的“等值”是一种理想,如何使复杂的翻译,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审美效果,使原作与译作在深层意蕴和想象意义上达到艺术的统一,译者的想象力是再现原文形象化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着重从文学翻译中想象这一审美心理机制的运作对翻译过程中审美效果的影响,探讨《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