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篇
教育   183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于乡土或地域文学这一概念的使用,人们还有很多方面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无论是世界文学,还是国家或民族的文学,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再提“乡土“、“地域“这类概念有无必要?通过检索我国的乡土文学理论,对其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2.
乡土是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母题。现代乡土文学作为一个小说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本文以其中的“五四”时期为横断面,试图分析流贯于其创作中价值选择的一显一隐的两重性的纠结,即对乡土进行批判的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的眷恋之情。同时,从社会现实、文化选择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其创作风格的内在决定因素。并且在与30年代乡土文学的比较中,加深对“五四”乡土文学鲜明特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33.
伴随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隔膜,人性逐渐异化,因此人性和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命运就成了当今东西方文学探讨的课题,本文以沈从文、福克纳为代表,对东西方乡土文学中人性与文化命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4.
35.
读奇正小说的时候,汪曾祺的那句话总在我脑海中萦绕:“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相似文献   
36.
变形的花轿与走样的棺木——二十年代中国现代乡土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民风民俗表现着民族精神.民俗中的婚娶、丧葬习俗更是民族文化精神蕴含深刻的载体之一.民俗产生于土地,又反映着母体的发展变化.本文欲就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中的民俗现象尤其是婚丧民俗从其作用和美学价值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以引起人们对于民俗的关注。  相似文献   
37.
湘楚文化浓郁的原始气息,不乏诗意的野性状态,表现出了更多的非道德化倾向,充满了自然性、原始性。湖南人有崇情尚性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氛围。对两情欢娱的的赞赏,对情爱开放自由的宽容,对女性的敬重,极具奇幻浪漫色彩的爱情生活,情歌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艺术魅力等等,却是湘楚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众多乡土文学作家乐于表现的主题,寻着沈从文、周立波等一批湖南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踪迹,我们可以透视出这一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38.
近日,江西省知名乡土文学作家陶江向省档案馆捐赠了他的个人著作《平手》、《一朵芙蓉出水来》、《轿谱》、《水边的仙茅草》、《幽夜听雨》、《陶姓史话》、《新建历代名人》7本。陶江是地道的新建人,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充满乡土气息,他笔下的鄱湖人家、船家儿女、南方古宅的故事,人物跌  相似文献   
39.
作为一个边疆省份,云南拥有丰富独特的乡土资源,为乡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土壤。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自然环境优势和边地文化资源。众多的云南本土作家和"客卿"作家立足于云南形态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创作出众多具有鲜明乡土气息的作品。但是,相比于其他一些省份,云南乡土文学发展的步伐还不够快,取得的成绩还不够突出,尚需在今后的发展中进一步思考如何突破瓶颈,达到更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40.
国族意识成为撬动台湾作家文学史地位的支点.20世纪大陆学者对钟肇政的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评价,而21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某些学者甚至为了凸显其国族意识,有意或无意地误读其文本.在台湾,“解严”后钟肇政研究日渐兴盛,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钟肇政的小说进行重新解读,把他形塑为台独文学和鼓吹殖民现代性的领军人物.两岸的台湾文学研究常常变成了意识形态之争、意气之争、利益之争.在两岸进行深度沟通与对话的新语境下,我们应发挥文学特有的审美功能,创造深层对话的机缘,开启乡土文学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