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67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三个希望”,为新时期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在青年学生教育培养中体现时代性、创新性,拟定于2011年7月22—24日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召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青年学生的时代使命”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鉴于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影响,特邀请您参加此次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122.
同于通变,司马迁唱之于前,郑樵和之于后.司马迁发千古之迹,究心识变,是得大机;郑樵追千载余韵,孤心苦诣,是得大用.二者是圆和方的意象的组合.司马迁的通变是当下采取的一种不即不离不一亦不异之超现实主义;郑樵的会通是传统理学否定向度上的一种新安排,是对大一统思想的新诠释.二者的通变思想都含有一些异端,实质上是一种主体自我分裂的审美性行为.  相似文献   
123.
自清末新政至辛亥革命10年间是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产生的时期。该时期中国公共图书馆的理论和实践是由西方图书馆观念与中国传统藏书观念会通揉合的产物,对中西观念所起的影响和作用均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针对学界长期存在的尚西蔑中偏向,本文对历史史实进行了认真地梳理和分析。其目的对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恢复历史公允和促进未来发展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24.
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为纲构建起来的体系.但是儒家伦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深层"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文章从善的根源、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方式、道德维系纽带与评价标准和道德两难境地的处理方式四方面初略论述了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伦理的冲突,并对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伦理的会通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引起问题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25.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今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精神提出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6.
郑樵的"会通"思想既有对前代史学家历史思想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对我国后来和现在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强对郑樵"会通"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7.
会通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基础,也是翻译会通的学术基础。严复的翻译运用了这种思想,使其译著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与民众诉求,阐释严复以达旨为主要翻译策略的翻译会通思想的学术适用性。同时运用蒙娜·贝克的叙事学理论,力求论证翻译会通思想在现代的学术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8.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借鉴传统“会通”之法应用于语文教学,对文本解读、课堂教学、群文阅读以及考试测评都具有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语文教学中,“会通”是揭示文本秘妙之钥、沟通愤悱顿悟之桥、构建群文阅读之链、创设测评情境之道。运用“会通”之法,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采取跨媒介、跨时代、跨文化、跨活动、跨主体的策略,拓宽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129.
依形躯起念,身体涵括了对社会世界结构的意识。意义是大脑、身体与环境彼此相互作用的动力涌现的结果。感知活动中生成的未出场的潜文本,使得出场的显文本成为可能。作为本真生活领悟的观念,从生活情境中主题性因子的觉察到主题性概念的自觉,意义的生成已从单个特征性信息的主题性蕴含,向着主题意会性呈现凸显完形,主题性构念正是情境性信息的价值发现、激活、关联、聚焦与确认。主题文本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单元,其生成既是身体的,素质的,经验的,知识的,意向的,在场的,又是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多维的,涌现的。从宏观到微观,从自发到自觉,从泛在到定在,从视点到聚焦,从关联到因应,从节点到概念,从完形到突现,从写实到修辞,从意会到文本,呈现了其生产过程的身体性、整体性、视点性、关联性、聚焦性、复杂性、生产性、表征性。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