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7860篇
科学研究   246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91篇
综合类   112篇
文化理论   15篇
信息传播   557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80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270篇
  2020年   237篇
  2019年   317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207篇
  2016年   295篇
  2015年   434篇
  2014年   879篇
  2013年   531篇
  2012年   552篇
  2011年   751篇
  2010年   659篇
  2009年   577篇
  2008年   609篇
  2007年   497篇
  2006年   326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教学简录】一、读一本绘本,激发兴趣当我与学生简单地聊聊勇气是什么这个话题之后,我和学生共读《勇气》绘本,边读边思,时而谈自己的感受,时而细致观察图画,时而大声朗读,时而情境表演。读完后,我告诉学生:如果去掉书中的图画,  相似文献   
62.
一、突现教材之精美,让学生在美读中享受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从而激发读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读者的感  相似文献   
63.
为了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在教学视导中,引发了一些思考,尝试了返璞归真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些语文教学的方法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很有必要,但具体操作必须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   
64.
谢辉 《小学生》2011,(3):11-11
1阅读方式要有灵活性 在阅读课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灵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参加各项阅读实践,使阅读课变传统的“讲堂”为学生自主参与实践的“舞台”。课上,虽然讲究以读为本,但听、说、写、悟、议,各有千秋;疑、演、画、评、赏,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65.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把魏、蜀、吴三国的人和事“品”得出神入化;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读”《史记》,把《史记》“读”的栩栩如生。可是,在听了易教授的“品”“三国”和王教授的“读”《史记》之后,我们是不是就不用读《三国演义》和《史记》的原著了呢?  相似文献   
66.
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是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永恒责任。本文阐述了"读、练、品、拓"教学模式的依据流程等。  相似文献   
6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认为,多读多写,积累感悟,促进内化,是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一、课外大量阅读,培植根基  相似文献   
68.
在朱熹的教育思想中,“为学”的基础就是要穷理,而要想穷理就必须读书——朱熹坚信“天理”就蕴涵在圣贤书中,读圣贤的经典之作,是穷理的主要途径。他有关读书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朱子读书法”之中。“朱子读书法”是关于读书方法的阐释,其中包含了前人智慧的结晶以及朱熹本人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69.
王琼 《辅导员》2011,(15):62
自古而今,读书和写作都是不可分的。书籍是开启心灵和智慧的窗子。读书可以陶冶情操,使人思维敏锐,聪颖豁达,让人知书达理,出口成章。教学多年,我发现写作好的孩子多数都酷爱读书。我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们爱上读书,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的知识。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富于  相似文献   
70.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是容易被老师和学生忽略的部分,有的甚至形成空白。自读课文为什么会被忽略呢?一、自读课文教学受忽略的主要原因1.师生认识不足,课文未被重视自读课文是单元编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