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2篇
教育   441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91.
叙述苦难是余华80年代与90年代初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这一叙述有两个层面:人性之恶和人世之厄。在他看来: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苦难中的温情是一个具有人关怀的作家的极选择。  相似文献   
492.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但是,二者有很大的差异,余华有强烈的虚无主义色彩,表现的是内心真实.而张艺谋则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他竭力要表现的是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493.
刘娟 《华章》2012,(17)
余华在其早期作品中用敏感细腻、恬淡自然的笔触表现生活中的温情与美好,人与人的和谐与关爱.但随着对生活阅历的丰富,生命体验的深入,再加上1980年代市场经济的兴起,外来思潮的涌入,先前社会秩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样一种时代洪流中,余华也进行着自我的蜕变,一改温婉伤感的调子,变得残忍与冷漠,充满暴力与死亡.  相似文献   
494.
余华早期以他对暴力、苦难的自然主义描述和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态度在读者心中留下了特有的"余华标签",之后以《在细雨中呼喊》为界,余华的小说创作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建构形式和人文境界。但是运用俄国托马舍夫斯基关于母题分类理论探析余华小说后,发现其无论怎样改头换面,"弑父"、"宿命"、"肢解"这些先锋标签都如影随形,余华就是从这些角度窥探世界,表达自己所见和理解;同时这些母题类型也处于不断的变化重构之中,后期随着客观态度的偏移,人文感情的投注,与先锋渐行渐远,反而与时代主题共鸣产生了暧昧不明的游离关系,人文内涵更加蕴藉。  相似文献   
495.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有规律的变异,它通过对日常语言的扭曲、变形创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归纳、分析余华小说语言在词语、修辞方式的变异,一方面可以揭示余华运用语言的规律;另一方面也可以时余华的小说创作做一些有益的阐释。  相似文献   
496.
据左岸文化网消息,中国大陆作家余华访台宣传新书,他在谈及语文教育时说,文学最重要是要有不同答案,中国大陆语文教育就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绝对违背语文教育宗旨。针对台湾高中国文课纲的文言文与白话文比例争议,他说,古典文与现代文比例不重要,重点是看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497.
《在流放地》对余华小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两者背景相似,即都是现代主义大潮与个人经历相结合的产物。余华小说在细部刻画、语言布局和人物塑造上,都不难找到《在流放地》的影子。但归根结底,这种影响是一种内在材料和外部框架的承袭,理清这种承袭的脉络,也便理清了我国当代文学对外国文学借鉴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