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9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借代的比喻基础及其构成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代 (metonymy)是英语中的修辞格 ,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 ,而是借用与要说的人或事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的一种写作手法。借代是美学修辞范畴的一种辞格 ,其本体 (tenor)与借体 (vehicle)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其构成方式也比较复杂 ,所以在运用时就要求准确得体。适当地运用这种辞格 ,注意借代与隐喻的区别及相互渗透 ,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和语言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2.
译文是理解原作的一面镜子。译文能否如实地反映原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文的修辞手法能否在译文中再现。由于英语修辞历史悠久,而汉语修辞源远流长,各自都具有十分丰富的表达方式,故对修辞手法的翻译一直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译文若不能正确表现原文的修辞手法,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思想和风格,即使大意差不多,也会削弱原文的语言感染力。为此,本文在分析英语修辞手法可译性的基础上,仅就鲁迅作品中所使用的一些主要修辞格进行分析,旨在说明由于各民族间思想上的共性,所以修辞具有可译性,又由于中西文化间存在差异,所以修辞的翻译存在各种障碍。  相似文献   
33.
胡波 《考试周刊》2009,(39):115-116
借代(metonymy)与提喻(synecdoche)是两种常用也难以区分的修辞手法。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特别是在高级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它们搞混淆。本文结合近几年作者在高级英语修辞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体会,期待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和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34.
比喻与借代这两种修辞格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中学语文课本里屡见不鲜、数不胜数。它们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述,也为我们日常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然而这两种修辞格有时也令我们犯糊涂.无从分辨。如某人有两个绰号:一为“豆芽菜”(因为瘦长瘦长),一为“光头”(因为常年剃光头),后者可肯定为借代,但对于前者用的是哪种修辞格,大家的意见就不一致了。  相似文献   
35.
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他们缺乏生活和学习经验,抽象能力有待提高,同时数学知识具有抽象的一面,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联系实际生活和自己对数学概念的形象化理解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运用不同形式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必要的,结合实践案例探讨和总结数学概念形象化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6.
借代词语中含有“赤”、“红”、“白”、“苍”、“青”等起借代作用的颜色词,赋予借代词语鲜明的形象色彩。在借代位置、是否具有固定借代义及单用与合用方面,这类颜色词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反映出颜色词构词类型和构词能力的不同。  相似文献   
37.
英语的metonymy是个令中国英语学习者感到困惑的辞格.本文从定义入手,分析了造成metonymy与metaphor混淆的原因,并从英汉对比的角度,阐述英、汉语相同与相异的借代模式,指出metonymy这一辞格运作的认知基础在于相邻联想和突显原则.  相似文献   
38.
换称就是借用一个具有某些家喻户晓的特点的专有名称,来代换一个具有共同特征的普通名称;或者,借用一个能体现某一专有名称的特征的普通名称,来代换该专有名称。换称主要有两种借代模式,其代体的主要渊源是西方宗教、历史和文学,换称与转喻十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恰当地使用换称,能达到多种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39.
在讲授陈毅的<梅岭三章>中的借喻和借代时,笔者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让学生开展自主式开放性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