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1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31.
"理、法、辞、气"作为科举八股文的写作要素,与古文之要素不同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理"是孔孟之道、程朱之学;"法"为规定的各类技法、笔法,"法"在文先,和古文的"文成法立"有很大的区别;"辞"要简约、古雅;"气"为文章之气势,但受语言体式所限制,呈现出矫揉造作之气,与古文的合乎自然之气不同.  相似文献   
132.
俞翔 《小学语文》2010,(11):26-27
“破题”本是旧时试帖诗或八股文行文起始处用一两句话说破题目要旨的意思,是一种程式化的作文方法。这里借以形容利用课文题目导入和展开阅读教学,并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3.
少年曾国藩     
少年时的曾国藩十分聪明,9岁时就把五经读完了,八股文也写得不错。他的弟弟出生时,祖父即景命题《兄弟怡怡》,叫他作一篇八股文。10岁的曾国藩很快就写出来。祖父赞赏说:“文中有悟性,必能以孝友承其家矣。”听多了这些赞扬,曾国藩开始变得飘飘然,经常在玩伴面前炫耀自己的才华。渐渐地,曾国藩发现玩伴越来越少。有一天,他向祖父请教问题的症结所在。祖父告诉他:要想别人跟你在一起。你千万别显得比别人高明。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  相似文献   
134.
夫新教育所以异于旧教育者,有一要点焉:即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吾国之旧教育以养成科名仕宦之材为目的。科名仕宦,必经考试,考试必有诗文,欲作诗文,必不可不识古字,读古书,记古代琐事。于是先之以《千字文》、《神童诗》、《龙文鞭影》、《幼学须知》等书;进之以四书五经;又次则学为八股文,  相似文献   
135.
刘咸炘是现代学者中较早关注八股文的人。他肯定了八股文的价值,认为八股文可以写出真实的内容,而且行文逻辑严密。在梳理八股文发展史时,他将八股文置于文学与理学两种视野中加以审视,指出明代前期确立了该文体的写作规范、后期创新求变,清人之作则走向低落,这种变化与理学的发展有关。刘咸炘的八股文研究理性、客观,借鉴了西方逻辑学的思想,体现了中西结合的学术视野,影响到了卢前等人,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6.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写作教学陷入了“一切为了升学,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分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于是便有了专事章法、技巧的作文指导,有了“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捷径,有了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现代八股文。这样,  相似文献   
137.
138.
戴名世八股文写作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名世成为八股文大家的心路历程是悲壮的。一方面发自内心地反感八股文并大力抨击八股文,一方面却不得不花费大量心血总结八股文的写作技法并指导学生;一方面获得了八股文写作的巨大名声,一方面却在科举道路上长久遭遇坎坷。戴名世面对八股文的复杂心态,是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中国古代士人的集体缩影。  相似文献   
139.
起承转合结构说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试律和律赋的作法中蕴涵起承转合之说的萌芽。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逐渐形成起承转合结构说的,是宋代的时文,主要包括试论和经义,其结构体制为十段文。起承转合四者基本齐备的说法出现在对包括破题、承题、小讲、缴结在内的冒题这一小的结构层面的评点之中。以起承转合结构与律诗四联配合是时文对诗歌最直接的影响。起承转合结构说在八股文中得到了强化。与律诗四联相对,八股文的四比之间构成起承转合的关系。律诗与八股文这种律文的同构关系使得自幼熟谙八股文的明清文人将律诗作为首选诗体,这是明清律诗兴盛的重要原因。无数文人染指最多的时文文体的日益规范化是起承转合结构说萌芽、形成、强化的社会文化背景,只要这一厚重的社会文化背景不消失,起承转合结构说无论在诗歌理论还是实践中,都不可能结束它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0.
《聊斋志异》从四个方面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深刻之中也时常显露出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