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1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介绍“八股文”的不同名称、来历和发展变化,以及它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地位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2.
关注、了解现实考试改革问题,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以往科举评价中存在着以偏概全的情况。以往人们将清末人士举出的极端个别例子当作一般情形,进而否定整个科举制度的选拔效舱,是误解了科举制。在科举制废止近百年后的今天,很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科举制。科举制并不是像许多人印象中的那么恶劣,最低限度我们可以说科举是一项不坏的制度,即“非恶制也”。“科举”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词语,远非以往的“恶谥”那么筒单,我们不应将其看成一个贬义词,而应该把“科举”当着一个中性词来看待。  相似文献   
173.
八股文在各个层面上对《红楼梦》留下复杂影响。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从根本上否认八股文能够“代圣贤立言”,但对作为一种文体的八股文并未认为全无可取之处,甚或曾偶然发生兴趣。书中揭示了八股文对诗歌、小说的影响说明明清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训练不可能不影响律诗写作,而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情节构思的公式化是“以时文为小说”的最突出的表现;而八股文章法理论又成为《红楼梦》评点中重要的参照系和组成部分,这种现象无可厚非,因为当八股文充分发展的章法理论脱离具体内容后,未尝不可以移植于对小说的评析,而且确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74.
八股文对清代小说创作具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小说的作法上。明末清初的小说家多借用八股文的文法技巧作小说,出现了一批大量运用八股文法的小说文本,如《林兰香》等才子佳人小说。《林兰香》在写法上注重题文对应,运用了立局法、吊渡挽、股对法、代言法等多种八股文法,其他才子佳人小说亦多是如此。八股文法对小说创作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了清代整密、雅洁的文人小说风格的形成。在清前中期,八股文对小说发展的积极意义远远超过了其对小说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75.
和谐的统一%     
《同学少年》2009,(9):26-26
去黄山旅游前,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亲眼见识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枝干弯曲,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巍峨险峻,有欲倾之势。二者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一起构造出了清雅卓绝的图景!  相似文献   
176.
李树军 《精武》2008,(2):40-43
从网上阅读李仲轩老人的一系列文章后,不禁拍案叫绝。李老绝对可以称得上形意拳新说的“开山祖师”。他用通俗射匿的聊斋笔法一脚踢开了二十年来那些又臭又长的武术八股文,他把拳经中许多抽象模糊的概念,用生动、流畅、睿智、准确的文字,绘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规范释义,让人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7.
晚明散文家王思任借鉴八股文技法写作序文 ,创立了序文的变格 ;他的谐谑个性和悍烈气骨 ,更使其序文风格别开生面。同时 ,其序文结构有复制之嫌 ,内容亦趋轻灵  相似文献   
178.
宋方 《天津教育》2006,(9):47-48
到今年为止,中国废止科举制度已有101年。科举制度始于隋,盛于唐,冉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共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至清末的1905年才被废除。历史上科举制度对人才选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科举考试至清代逐渐演变成了国家最重要的事务,考试的结果关系到个人的权位、声望、荣誉、财富等,考试内容则必须以《四书》、《五经》为依据,以八股文为形式,终致过于迂腐、僵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9.
今年秋间,笔者从兰州隍庙书铺淘得一册《甘肃闱墨》,其独到之处,在于它和著名的“陇上铁汉”安维峻相关。  相似文献   
180.
本文从另一个角度考察八股文,认为它的"代圣贤立言"和诗人的"赋诗言志"有共同之处,"赋诗言志要言的是赋诗者的志,而不是诗人的志","八股文作者脱离了原来语境,字面意义并未发生改变,但是总体指向发生了变化",都用典籍的词句的词面意思来作为沟通前人与自己的桥梁,都是借重而又忽略原文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