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501篇
科学研究   51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35篇
综合类   92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13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中华历史博大精深,文论体系积累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在世界上大有名气。进入新时代,“中国化”的文论体系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挑战,需要对此进行思考,以将“中国化”文论体系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2.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史中,"问题意识"有一种专门的含义。这个含义是由法国的阿尔都塞赋予的。阿尔都塞在谈及"问题"时没有使用question,而使用problme,前者具有意识形态色彩,而后者则是科学理论的研究路径。阿尔都塞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史的"问题意识",把对马克思思想的"总问题"以及"总问题"提出方式作为研究重点,从而寻觅一种重新回到马克思的研究模式。西马文论史的不同阶段是由不同"总问题"的问题意识形成的。他的探索从总体上看是成功的,他的研究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长达30多年之久,至今依然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思想资源。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问题意识,不能不重读阿尔都塞。  相似文献   
63.
清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获得不断的扩充,由简单的对天、水等物质的形容词,发展成为具有哲学宗教内涵的重要概念。六朝作为中国道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征是这个时期大量道经被造作;道教吸收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引进儒、佛两家思想,充实自身理论。而道教对自身理论的提炼和总结,则反映在新出道经中。"清"的概念不断在新出道经中出现,并作为一个重要的核心观念,成为六朝士族道教标榜自身宗教特质、区别汉代以来的民间道教的重要特征。"清"的观念还直接影响到以后道教教义和道教宗教实践,在教义中主要的体现就是戒律,而在宗教实践上就是道教徒在斋醮与修炼的实践过程中追求"清"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4.
在中西文论的交流与对话中,如何“西方文论中国化”问题成为中国学者不能回避的话题,也是中国学者在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应该选择中国文论还是西方文论的尴尬心境的真实写照。在“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应该与西方学者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以互识、互证、互补、互利为基础,以中国古代文论为根,以西方文论为叶,从而成功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为重构中国文论体系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65.
解释学作为20世纪后半期重要的理论成果,伽达默尔避开了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形而上学的问题,而将解释学沿着历史的道路彻底贯彻下去,发展成为哲学解释学。作为哲学解释学的一部分,解释学文论将"历史性"和"时间性"引入哲学思维,肯定了文学研究中历史意识与时间距离的重要性。在其老师海德格尔的基础上,伽达默尔巧妙地将人类的理解活动与游戏、象征、节日这些与我们的经验直接相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说明了艺术作为交往理解活动的本质。他的解释学文论充分肯定了在实现对对象的理解中,成见存在的必要性,强调了历史意识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要求突破成见的制约而自由、开阔地理解对象,完成对作品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66.
《汉书·艺文志》认为小说"小道不可观",但《隋书·经籍志》却将小说提升为"圣人之教"。可见,自汉至隋,小说的社会地位得到明显提高。究其原因,盖源于六朝小说较之汉代,无论其内容、社会功用还是创作人群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源自六朝所发生的社会变迁,尤其是世家大族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士族需要"士传言"以维持其社会地位,进而客观上改善了小说的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67.
<正>张江先生:读了您的第七封信,感觉到您对强制阐释问题如此着迷,以致接连几封信都在就这个问题反复并深入讨论,看来这个问题确实比较紧迫,如果不解决就无法对当代西方文论用于批评实践的成败得失作出总体评价。可以说,我们通过多次讨论已经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基本的共识。我在仔细拜读来信后发现,您对问题的认识又进一步集中并深化了。您不无正确地指出,理论的形成在大多数情况下来自批评实践,但您同时也并不否认,由理论生  相似文献   
68.
<正>新课标的《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有两个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考点是针对古代诗歌的。从高考新课标卷的考题来看,考查的重点以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两个考点的试题最多,对鉴赏形象、语言的考查只不过融入其中。可见,  相似文献   
69.
西晋时代,原属吴国疆域内的广陵人被认为是南人。然后,由于西晋末的华北动乱,广陵一带地域社会的状况随之一变。受此影响,广陵人高崧也移居到都城建康,成为了侨民。本文在立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近年发现的高崧墓等的考古学成果,分析西晋末至东晋时期高崧家族的经历及广陵一带地域社会的状况,探究高崧其人及其本贯"广陵"在当时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70.
张承志的散文深入而独到地开掘了西部“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性内涵;以清醒的现代理性精神和自觉的启蒙意识对民族历史与文化进行反思与批判,显示出理性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同时,从主体“在路上”的精神特征,到意绪化的、流动的文体结构,都凸现出个性色彩与动态生命历史感,强化了散文的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