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5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我选择刘禹锡这首绝句来欣赏,并不是因为它在艺术上特别有成就,而是因为它在立意上有特点,我国古典诗歌在宋玉时代确立  相似文献   
22.
因为永贞革新及王叔文等的关系,历史上对政治家刘禹锡、柳宗元的接受表现出诸多争议,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文学家身份的刘柳。唐宋时期,刘柳的政治作为及人格处于被贬斥的地位,降及明清,其接受境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接受者对永贞革新的认识走向公正和深刻,王世贞、王夫之、王鸣盛等人皆在对事件背景、过程的客观探讨中,重新审视和大力肯定了革新的历史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革新人物的不实罪名翻了案。另一方面,明清读者对革新中的人物角色表现出了较为复杂的接受心理。诸多史家大力肯定二王的革新作为,但在道德品行上却加以贬低,并对其用事作风示以不满。而对刘柳,则出现了由否定其人而否定其文,和尽管对刘柳与王叔文结交并在行事中的激切、浮躁不无微辞,但对其人其文均予以肯定的两种不同接受态度。  相似文献   
23.
色彩运用一直是历代各家在品评诗歌中经常提到的话题之一,每个诗人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体系,显示出其独特的审美观。通过探究刘禹锡诗歌中的色彩运用,探究刘禹锡诗歌中的艺术手法,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其诗歌创作特色,获得更加生动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4.
【名言点睛】 1.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刘禹锡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3.出于自然这个造物主手中的一切都是善的,到了人手中才变成了恶。——卢梭 4.对好人行善,会使他变得更好;对恶人行善,他就会变得更恶。——米开朗琪罗 5.我们既没有力量也没有机会去完成自己所构想的一切善行与恶举。——沃维纳格  相似文献   
25.
刘禹锡历来被目为中唐怀古诗创作大家,人们普遍认为是他开启了晚唐怀古诗的潮流。然而,在具体的论证上迄今缺乏深入细致的探索。本文立足于此一问题,发掘出唐人怀古诗之发展与其自身的不断时空化现象呈同步的事实。并凭藉对刘禹锡怀古诗的分类和分析,确证了他在唐代怀古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其中,对他作品中特殊的时空感及其创作手法的发现,证明了他与晚唐怀古诗潮间一脉相承关系之真正所在,对前人缺乏论证的判断是一种补充和推进。  相似文献   
26.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构思新巧,语言优美,后人推崇备至,纷纷拟写仿作。  相似文献   
27.
每到夏秋之际,人们部盼望有个温馨宁静的夜晚和甜蜜安详的梦乡。然而,嗜血成性的蚊虫(图1)。每到黄昏开始。群蚊口带钢针一样的利器,哼哼齐鸣,造成“动聚众而成雷”声势,向人畜袭来。唐代诗人刘禹锡对蚊虫“沉沉夏夜兰堂开,  相似文献   
28.
两次游一地,苍鬓诉人生。中唐诗人刘禹锡面对桃花感慨万千,十年人生。以铮铮铁骨傲视苍穹。  相似文献   
29.
刘禹锡夔州刺史之任,作为其贬谪生涯的继续,虽然难免于弃置天涯之感,但综观他夔州刺史任上的政治治理、个人交游、诗歌创作诸事,他并没有自甘沉沦,而是勇于面对现实,以事实上专治一州的治平心态,不忘初心,调适心情,始终保持了对自己政治信念的执著坚守。  相似文献   
30.
刘禹锡把教育视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基,主张增加经费,发展地方学校,以培养合格的人才,并提高社会文明精神的水平。探讨刘禹锡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以丰富对唐代教育的认识,并为当代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