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5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371.
巴楚文化是巴文化与楚文化交汇融合而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巴楚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影响着刘禹锡的民歌体诗创作.这些诗歌不但体现了巴楚文化的山水、风俗特征,而且传扬了巴楚文化的民族精神,继承了巴楚文化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372.
王旭东 《钓鱼》2010,(9):60-61
唐朝诗人中以词著名的当首推温庭筠,后人誉之为“花间词派”鼻祖;次为冯延巳,其长于乐府词:另外还有钟情“竹枝词”的刘禹锡和善写“宫词”的王建。而完全因写词扬名的,当为张志和。  相似文献   
373.
374.
三峡文化的诗乐舞观念、音乐美学思想、神话传说、风俗观念和文化区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刘禹锡《竹枝词》的创作及其形成过程;另一方面,刘禹锡《竹枝词》丰富多彩地表现了三峡文化的风景、风俗和风土人情,这不仅体现在创作主体刘禹锡对三峡文化的深刻体悟上,而且凝定在作品《竹枝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  相似文献   
375.
刘禹锡的贬谪诗之所以不同凡响,在于其诗中既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悲韵,亦有不惧播迁、骨力豪劲的壮语,更有步出个人的狭窄圈子,走向历史,走近下层劳动人民而声生的时代新声。真正的艺术只能源于苦难的现实生活并对苦难的现实有所超越,高标拔俗的刘禹锡贬谪诗便是这方面的明证。  相似文献   
376.
佳句琐谈     
孙祥凯 《军事记者》2006,(11):62-62
佳句者,诗文中精练优美,意境深远,引人吟诵之句也。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无不追求佳句、羡慕佳句。唐人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刘禹锡“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诗名压倒九州人”的清代诗人袁枚,自称“平生爱诗如爱色,每读人一佳句,有如绝代佳人过目”。可以说,这些诗句、观点代表了作家、诗人的共同心声。有些伟大的作家、著名的诗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演进,其作品也会被后人淡忘,留在人们脑海的不过一二佳句而已。从一定意义上讲,有的作家、诗人因佳句而活在后人心中。王勃的名字是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  相似文献   
377.
378.
刘禹锡的乐府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独具特色.他以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在乐府诗创作中求新求变,不断拓展新的题材领域,使乐府诗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艺术感染力,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379.
周莹 《科教文汇》2008,(6):185-185
“境生象外”是唐代刘禹锡所提出的哲学思想。其中“境”的实质乃是“象外之象”。而此种由“境”所产生的“象”并不是某种局限的“象”,而是通过实在的有限的形象所形成的无限的“象”。这一有形到无形的理论成为影响我国艺术发展的重要美学命题。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图形和文字两大设计元素在有限的视觉载体上传播一定的信息内容。“境生象外”手法的运用,能够增强视觉传播的力度,在受众心中形成更大的回味空间,从而达到某种意义形式上的互动和沟通,  相似文献   
380.
王颖丽 《科教文汇》2008,(30):228-228
盛唐诗风多崇尚风骨,豪迈壮阍,被后人赞誉为“盛唐气象”和“盛唐之音”。这种空前的气象到了中唐已消失殆尽,余音难继,但此时却出现了一朵奇葩—刘禹锡,他的诗风颇具盛唐风范,清俊豪迈,颇有风骨。风格即人。刘禹锡之所以能写出如此之诗,主要是其刚猛、坚毅、乐观的人格特征所决定的。而其独特的人格特征又与其特殊的文化修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