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5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91.
曾几何时,几只燕子悠悠地从刘禹锡的诗句中飞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多么美好的诗句,叫人沉醉“不知归路”,多么美的燕子,叫人“回首分望二月天”。  相似文献   
92.
唐朝刘禹锡《浪淘沙》词日:“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宋朝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言道:“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这两个典故正是成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起源,形容的是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比喻事情的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在课堂教学中,追求波澜起伏的效果,使得“前波未灭后波生”,将会充分施展教学艺术的魔杖,使课堂展现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93.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的思想家、哲学家、优秀的散文家和杰出的诗人。他曾在朝中当大官,但因为与其他几人一起领导了一次政治改革——永贞革新,触犯了一些有权人的利益,遭到贬谪。有一回,  相似文献   
94.
刘禹锡字梦得,中唐杰出诗人,他以迥异于流俗的“骨于气魄”,在声势煊赫的韩孟、元白两个诗派之外独具一格。正如胡霞亨在《唐音癸签》卷四所言:“元和而后,诗道浸晚,而人才故自纵横一时,若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皆大家才具也。”同时,刘禹锡还是文人河的早期作者之一。刘禹锡在散文方面也颇有建树,诚如王履道所说:“韩退之、柳宗元、刘梦得文冠百代。”[第一段]  相似文献   
95.
96.
或许大多数人都认为牡丹是富贵的象征,就连刘禹锡在《赏牡丹》中也曾这样夸赞:“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而女作家张抗抗笔下《牡丹的拒绝》中的主人公却是出离富贵,转求高贵的象征。作者以洛阳牡丹拒绝开放为描述的重点,热情赞美了牡丹的个性之美、高贵之美。  相似文献   
97.
李林 《华章》2008,(21)
刘禹锡是我国中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唐代仅有的几位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但是,他的诗歌与佛教特别是禅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探索刘禹锡诗歌中禅宗思想的具体体现,以及刘禹锡援禅论诗的诗论观.  相似文献   
98.
填字道场     
横向1C李白的《怨情》中的一句。3E《格林童话》中的一个故事。可以教育小朋友们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的赠礼。4A宋朝苏东坡对陈季常之妻的戏称。后世多用来指代妒妇、悍妇。  相似文献   
99.
韩愈与刘禹锡、柳宗元等对永贞革新认识的异同实与中唐社会思潮、文学思潮和政治背景密切相关。他们都有儒家的积极用世之心,对现实政治问题的许多见解并没有多大不同。但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在实现政治理想方式上,却表现出很大的区别。首先,对“道”的内容有着不同的解释:韩愈所谓“道”专指儒家仁义之道,而刘柳的“道”亦兼括佛道。其次,刘柳更相信“人为”的力量,认为人胜于天;韩愈则认为人类乃残害天地万物之祸首,认为天胜于人。韩愈重视儒家政治理想和儒家人格标准的完美结合,刘柳则重在“势”字,主张顺应时势,不惮改作。  相似文献   
100.
中国历代诗人对于诗歌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相当重视的。自居易有言:“首句标其日,卒章显其志,诗三百篇之义也。”乔吉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日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旧谢榛更具体提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要求。相比之下,有人更直接认为:“一篇全在句尾,如截奔马。”“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正是由于历代诗人的刻意追求,使得中国古典诗歌的结尾变化多端,成为诗歌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刘禹锡诗歌的结尾尤为出色,往往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尽在情理之中,从而形成“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