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教育   4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唐王朱聿键建立的隆武政权是南明的第二个政权。朱聿键以明朝疏藩继承明统,并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完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短暂的潞王监国及其影响;(2)剃发令带来的动荡和机会;(3)江南官绅的选择与朱聿键的天然号召力;(4)郑氏家族的翊载;(5)明政府地方政权的承认。  相似文献   
42.
43.
明清交替之际,容美土司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利益,不断转向,寻求新的强大的依靠对象。前期出于对明代忠君和感恩,选择了与新建的南明政权合作。后期随着清军入关,加之与农民军势力的交恶,容美土司与南明政权的合作关系破裂,归顺了清朝。  相似文献   
44.
吴铭 《成才之路》2010,(30):90-90
中国有句俗话:"棍棒底下出孝子。"尽管现在大多数家长已摒弃棍棒式教育的方式,但生活中不时能见到有家长打孩子。其实,打孩子也违法。日前,由云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云南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45.
南明文学作为明清之际民族思潮的主要载体和明末文学的苍凉暮鼓与清初文学的中坚,在三百多年来的民族精神传承和文学演进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明文学文献的传播在其中发挥了薪火接力的基础作用,其中首先有必要考察的,是南明暨遗民文学家生存于世的南明至清康熙中后期约六十年的当代自由传播。这可以从明治和清领、一般刻写和研究等不同方面和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46.
廖章荣 《天中学刊》2023,(3):136-141
崇祯年间,苏观生由保举步入仕途,其后屡获升迁。乙酉之变后,苏观生与郑芝龙、郑鸿逵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从此平步青云,但在政治上却鲜有作为。朱由榔监国后,苏观生因遭到丁魁楚、吕大器等人排斥,在广州另立新君,引发唐、桂两藩的帝位之争。绍武、永历之争对南明政局影响极大,直接导致广东大部失陷,严重削弱了南明政权的实力和凝聚力。苏观生身居要职,为官多年能一直保持清廉作风,值得肯定;在广州城破之后选择自尽,民族气节也不容抹杀。  相似文献   
47.
新近在泸州市古蔺县发现的永历十年《易知单》,是原大西军部将孙可望归附桂王朱由榔后,派遣“滇师”占领川、黔之交的永宁地区,以南明政权名义颁行的催征赋税的通知文书。它真实反映了明亡后赋役制度在一个地区实行的情况,是南明赋役制度客观存在的文物见证。南明永宁地区上承崇祯年间旧制,半征粮米,半征白银;下开丁银派征先河,随粮编丁,在明清赋役制度史上经历了不同于内地州县的演变轨迹。它不仅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摊丁入地税制改革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就是放在明清丁税向地税实质性转变过程中观察,也不失为一个关键链条。  相似文献   
48.
明遗民以救亡为己任,投身复明运动本为其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但是,明王朝在它腐朽衰败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凝聚力,南明各朝廷实为名利争夺之地。无论是自负有能力经营政局的张岱,还是对君臣伦理原则持绝对信仰的王夫之,抑或怀抱热切进取之志的钱秉镫,都不得不带着失落最终退出政治参与。这些典型个案无不表明:明遗民们虽然有志匡济,这一途径却无法安顿他们的身心。  相似文献   
49.
以贵阳城区为中心的南明河流域,自明初建省后,移居、游宦人渐多,教渐开;王阳明讲学以还,更是人荟萃,名流辈出。五百余年间,不惟积累极其丰硕的化成果,涌现一批国内、国际知名的思想家、艺家和科学家,而且形成独具特色的人精神。这一切足以说明“南明化”是历史的客观的存在, 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0.
师文涛 《收藏》2016,(11):49-50
永历通宝是南明时期桂王朱山榔永历年间(1647-1661年)所铸,前期以小平钱为主,后期转战贵州、云南,以折银钱为主,包括壹分和五厘两种。由于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所铸,因此大小、轻重、厚薄、文字书写风格干差万别,再加之文字资料的缺失,对于其铸地只能从实物和风格来确定。笔者根据收藏的钱币实物,结合其他方面的研究资料,认为永历通宝折银钱主要可划分为三个系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