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07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罗滨 《中国考试》2006,(12):0-52,56
比赛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一颗明珠,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被吸引来到这儿。但是这里曾经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里的人尝试过很多次没有一个走出大漠,因为无论朝哪个方向走,最后都是转回了回来。一个叫肯·莱文的人不相信这种说法,他从村子一直向北走去,三天半就走了出来。为了找出比赛尔人走不出沙漠的原因,肯·莱文收起了指南针等设备,雇了一个比赛尔人带路,自己跟着走,结果他们在第十一天又回到了比赛尔,原来比赛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在一望无际的大漠里没有参照物,仅凭着感觉往前走,结果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  相似文献   
162.
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大量事实表明.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根本不存在不运动的物体.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在研究物体时.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相似文献   
163.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坐的火车与别的火车并排停着,忽然,感觉到你坐的火车正在向后退,但当向另一边窗口看时,又发现你坐的火车根本没动.准确地说,是另一列车向前开去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细想一下,不难发现,在判断你坐的火车是否运动时,你参照了别的物体.物理学研究物  相似文献   
164.
从空间表达角度看,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的基本意义是表示位置。根据空间参照物出现与否,“上”、“下”可分为表示显性位置和隐性位置两种。由于参照物形状及主观视点的差异,“上”、“下”在表示位置时的意义有很大的区剐。对这些意义差剐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上”、“下”这对高频方位词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也为进一步探讨这对词的其他意义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5.
严忠  颜红敏 《山东教育》2011,(11):37-37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它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要奋力达到的预期效果,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提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载体,教师的提问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因此,课堂提问首先要紧扣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6.
《中小学电教》2003,(9):42-42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了自然会快。你对课本上学过的物理知识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遇到物理问题就能多向思维,从而达到既巧又快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7.
张业顺 《科学课》2008,(4):30-31
一、教学分析《定位置》一课从"说出自己的位置"活动入手,通过位置接力游戏,引导学生建立"参照物"、"距离"、"方位"的概念,最后利用描述教学楼和远洋船位置的教学来加以巩固,从而认识到描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认识到描述位置的几个关键因素。教材的编排和设计非常严谨,结构也很清楚。  相似文献   
168.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天体,它的存在以及它的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更增加了人们对月球以及它的运动探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9.
分析两个物体相对于地面都在运动的问题时,如能选择适当的物体作参照物,可使解题过程得到简化.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运动时,通常以地面为参照物.例1车站的自动扶梯用1min可将一个站在扶梯上的人从一楼送到二楼,若自动扶梯不  相似文献   
170.
新课程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提倡所有学科都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一个媒介,只是教师教学的参照物,是教师教学的启示物,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载体.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和重新组合.笔者认为,要较好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必须要重视“探究与接受”、“补充与舍弃”、“分散与整合”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