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1篇
教育   198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在高年级的语文课上,很多教师认为只要会写就可以了,考试又不考读,殊不知朗读的重要性。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和记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感专家王尚文就指出:"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培养语感,读、听是基础,是关键。"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学生巩固学到的新知识并发展成娴熟技能,同时,也为了避免将大量练习压到课外,以减轻学生负担,加强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呢?一、要科学地把握练习的时机一堂课内,练习时机的选择,来不得半点盲目性、随意性和主观性。比如,对教师的讲解,学生还没有听明白,还没有理解,教师就急  相似文献   
13.
1引言现代汉语中的"并"和"又"都可以作为副词用在否定词前。并且二者的分布有所重叠,可以互换。但这种互换,在下面的例句中却不成立。(1)事实上我当时并没有听他的意见。*事实上我当时又没有听他的意见。(2)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我怎么知道你今天偏偏不来呢!*我并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我怎么知道你今天偏偏不来呢!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并"和"又"在与否定形式合用时  相似文献   
14.
劳申 《编辑学刊》2015,(3):49-53
问:"国事"与"国是"的区别在哪里?答:每到全国"两会"召开,总会谈起"国事"与"国是"。有人甚至认为"国是"是"国事"的误写。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词。它们有三点区别:第一,词义的指向不同。凡是国家层面的事务,无论大事小事,皆可称"国事";"国是"则专指涉及根本利益的方针大计。这就是说,"国事"遵循"国  相似文献   
15.
《孟子》是先秦时期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书语言通俗晓畅、富有哲理反映了先秦古代汉语的基本面貌,专书的专题语法研究有助于整个语法研究的深入,反问句在《孟子》中大量运用,在形式、语义、语用方面都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本文力求联系《孟子》研究反问句,并联系反问句研究《孟子》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6.
《蚊子和狮子》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全文200余字,情节简单明了,寓意却蕴含深刻。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如何让这简单明了的故事和蕴含深刻的哲理在课堂上和谐共舞,如何让学生在读思当中紧扣寓言特点言意兼得?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不失寓言的独有趣味?我们认为,应立足文本,紧扣文体特  相似文献   
17.
【名师画板】读完此文,大家肯定会说这篇文章写得很平淡,尤其是对自己如何啃凤爪的描写,更是只有寥寥几笔,没能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题。鉴于此,应围绕文章题目抓住一个"啃"字做文章,把啃凤爪时的动作、表情、语言,甚至当时的心理活动重点写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主题。【习作原色】啃凤爪马语晗啃"啊,实在是太香了!"1一股诱人的香气钻进了我的鼻子,这是什么味道呢?哦,原来,今天的餐桌上有香喷喷的凤爪啊!2说到凤爪,那可是好东西,皮滑肉嫩,胖而不腻,  相似文献   
18.
断句是学习文言文需要练就的一项基本功。给文言文断句是近年来常见的一类中考试题,它能直接考查同学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同学们普遍反映断句题的分数难得,甚至看到断句题便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19.
20.
汉语谈话中否定反问句的事理立场功能及类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现代汉语不、没类反问句(即否定反问句)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然谈话材料考察其使用环境及语义信息内涵,并由此出发探讨反问句的性质及话语功能。整体结论是,否定反问句常用于地位比较平等的说话人之间,通过已知或常识类知识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不同程度上的负面事理立场。这种事理立场具体体现为表提醒、意外、反对和斥责四个层级,其中以前者最为常见。本文也对语法结构与语用因素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