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1篇
教育   198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有教师就课文第5自然段提出了质疑:"有的说"前后两个部分互相不匹配:前面告诉我  相似文献   
62.
"呯、呯……"两声直击耳鼓的枪声回响在浑浊暗黄的天空中,如同浓厚的烟雾一般笼罩了大地,挥散不去。应声倒下的是一只皮毛刚健全的幼狐。它痛苦地在地上摩挲着,挣扎着,那悲怨的眼神透出的似乎是对杀死它的凶手的憎恨,又像是对自己短暂的命运的哀叹。它渐渐地平静下来,身边早已蔓延开一片令人触目惊心的红色,直到它再也没有动静,眼眶中竟闪动着晶莹的泪珠——那是它最后一滴跟泪。人类是残忍的,尽管这是个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  相似文献   
63.
生成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一种教学形态。给精彩的生成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舞台,更要有教学智慧和艺术引领。《红树林》是北师大版第九册第二单元"奇观"主题下的第三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注重激燃了那几朵瞬间闪耀出的生成性火花,重视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质疑和争议,逐渐让课堂  相似文献   
64.
冯赫 《现代语文》2010,(1):36-38
汉语学界传统上注重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分析汉语的反问句。本文从认知理解和话语功能角度首先对反问句进行了概略式分析,然后重点讨论了“不是X”反问句的主观性及其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65.
标点与虚词,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文字符号,但在传情达意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阅读教学走向深处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读者对这类言语形式咀嚼体味所能够达到的细腻程度。20世纪前期,朱自清就对言语形式给予了高度关注。他认为: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中一直忽略语文自身的内涵而倾向于思想意识,语文教育对字义、词汇、句式、段落、结构等言语形式极度漠视。他批评说:"(阅读教学)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  相似文献   
66.
正任何一篇优秀的文章都是思想内容、组织结构和语言表达三方面地完美结合。思想犹如灵魂,结构有似骨架,语言好比血肉。从阅读者的感受来说,有一种文章,能够很流畅地从开头读到结尾,文气和读者阅读时的情绪感受非常吻合,文章的起伏带动读者的内心跌宕起伏,或者打开想象的空间,或者把读者带入深度思考。读完文章,作者浮现在眼前,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律动,有情感的熏陶。这样的文章才不失为考场佳作。一、高中议论文语言特点《2014年高考考试说明》对作文的语言做出明确要  相似文献   
67.
洪秀善 《学语文》2014,(4):37-38
文言文教学,无论是"言"的把握,还是"文"的探求,都有必要对文本进行微处理。文本微处理就是对文本进行微细解读,在文本的原生价值上凸显其教学价值,通过微细教学实现教学价值,再通过对各类文本的类化整合,使得每一篇的教学价值微细地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诉求,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68.
申辩     
有一个人到哥哥家去,进屋前,把驴拴在门外。弟兄俩出来时发现驴没有了,便急忙去找。路上,他们问一个孩子:"你看见一头驴了吗?""那头驴是不是左眼瞎、右后腿瘸?"孩子反问说。  相似文献   
69.
所谓的"置问",就是诗歌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意地设置问句,从而产生富有韵味的艺术效果。唐诗中的"置问"应用广泛,其类型、方式以及作用也多样。梳理这些"置问",对深入理解诗的内涵诗人的情感,不无裨益。一、问句的类型就问句的内容和形式而言,大致包括反问、设问、拟问三种类型。(1)反问,也叫反诘。是借助于诘问的语气、表达与辞面相反意思的修辞手法。反问的形式是疑问的,内涵却是肯定的,即所谓明知故问。问的目的在于加重语气,强化感情。比如:  相似文献   
70.
每到复习的时候,老师往往要出一些题目,让孩子们训练和巩固。可是,孩子们在答题时,小脸却失去了往日的笑容,眼睛也没有往日那么闪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