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56篇
科学研究   70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5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319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316篇
  2011年   424篇
  2010年   354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355篇
  2007年   270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春晓     
傅靖贻 《小学生》2006,(9):26-27
古诗是我们中国传统(chuán tǒng)文化中的珍宝,经过几千年的流传,我们积累(jīlěi)了众多优秀的古诗。现在,有作曲家为一些古诗配上了动听的旋律(xuàn lǜ),将这些宝贝变成了一首首优美的歌曲。今天向小朋友推荐(tuījiàn)一首《春晓》,这首古诗相信有很多很多的小朋友都能背诵(sòng)下来,可你们听过歌曲《春晓》吗?如果你喜欢,就请身边的长辈或老师教你学唱一下吧!  相似文献   
2.
为王志新教师新的音乐专著作序,我不能随意“应景”,更不能短言“应付”。这是因为王教师这本书不仅是应时代之需,应学校之需,有看头、有唱头,而且具有教育性和实用性,除此之外,这位同志好友对音乐教育的贡献,以及这本新书的价值等待,引起我许多联想。  相似文献   
3.
杨智慧 《语文知识》2000,(11):34-35
著名作家刘白羽在《长江三峡》中借杜甫《咏怀古迹(之一)》咏明妃的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巧妙地点化了王昭君的诞生地香溪。王昭君是我国汉民族和少数民族联谊的历史见证,当“江津号”航行到香溪的时候,作者激起的是中华民族在汹涌波涛中奋勇前进的豪情。显然,“生长明妃尚有村”是一个倒装句,是为了合乎近体诗格律的要求而变用的。这首《咏怀古迹》是七言首句的平起人韵式,首  相似文献   
4.
秦淮杂诗     
  相似文献   
5.
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百草吐绿,百花争艳,到处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杏花是春天的信使,一枝红杏引出诗人们多少名篇佳句。  相似文献   
6.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于这一天扫墓祭祖。历代文人多以“清明”入诗,抒发感怀。本文拟从众多的《清明》诗中撷取四首,浅析各自所抒之情。  相似文献   
7.
李海泳 《语文知识》2000,(11):64-65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我们可以听到盛唐时人爽朗的笑声,可以激荡于宋人慷慨悲歌的豪情,可以领略黄沙滚滚、天野苍茫的异域风光,可以陶醉于山野中小桥流水的雅致。对相同体裁或题材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从中探寻古人的文化情感和民族灵魂,总结古典文学的审美经验,别有一番情趣。“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李白登宣城谢朓北  相似文献   
8.
“这首古诗押的什么韵?今天读着怎么这么不谐和啦?”“这首词的韵脚古音怎么读?能读出古音来才够味儿呢。”学习诗词的人不由得就会这么想。让人们都先去深谙音韵之道再读,显然不现实,但在教学上这的确又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怎么办呢?我以为对这类问题只要做到“心知其  相似文献   
9.
在抒写诗人主观感受的诗句中,为了满足平仄押韵的要求或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诗人将形容词意动句变成主谓句。我们称这种句子为隐含的意动句。这类隐含的意动句表达的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主语认为宾语是什么”、“主语感到宾语怎么  相似文献   
10.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师授课难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存在着诸多的困惑.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在4个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描述和教学建议,但是,教师在具体对一首诗进行教学时,常常会陷入困顿中,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教深了,怕学生听不明白;教浅了,诗歌的审美又出不来,感觉又没意思,所以,许多教师干脆简单处理:只要学生会背会写,能翻译就算是带领学生学过了.因为无论是小学学业水平测试还是中考,对学生诗歌检测也都仅仅停留在会背会写这一层面上.难道诗歌学习仅仅就是会背、会写就行了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