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1篇
教育   77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2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高耀洁,被称为“民间防艾第一人”,李德敏,自称“民间药物研究者”,一个在河南,一个在湖北。李德敏为何要告高耀洁侵权?  相似文献   
312.
人肉搜索从产生时起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强大的搜索功能催生了无数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使当事人无所遁形。人肉搜索究竟带来何种影响,是该鼓励还是遏制,如何规范引导人肉搜索,使其发挥强大优势作用的同时不至造成不法侵害,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本文将围绕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问题加以探讨,以期对规范人肉搜索、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313.
严正声明     
最近,有人假冒《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的名义,以为投稿人、作者发表作品为由到处行骗,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我编辑部的名誉权,更严重侵犯了投稿人、作者的合法权益。我编辑部已向公安机关举报。敬请各位投稿人、作者在投稿前谨慎行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免上当受骗,由此而受到的损失与我编辑部无关。  相似文献   
314.
在我国的法律规范中,隐私权还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法律概念,只被纳入名誉权的范畴进行保护。但在司法实践中,一旦新闻报道的内容被法官确认为属于他人隐私,则不管是否属实,均可成立侵权。热门文章引来巨额索赔几年前,广州各大媒体都收到一名男子关于与前妻比较不平常的夫妻生活的报料,关键词有"富婆""恋兽癖""慰安工具"等等。面对如此猛料,各大媒体按捺不住,纷纷出动,相关社会新闻随即出街。这些报道将女主人公真名隐去,以其前夫李某之口叙述  相似文献   
315.
新闻侵权纠纷对任何一家媒体来说,都是棘手的烦心事,不仅“劳民伤财”,弄不好还有损自身形象。因此,如何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避免新闻侵权的发生,是媒体和记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新闻侵权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荣誉权、姓名权,著作权等。  相似文献   
316.
最近,王学圻就与范冰冰同居传闻告媒体,王学圻认为,《成都晚报》刊登他与当红影星范冰冰同居的文章严重侵犯其名誉权,将该报社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侵权、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50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已受理了此案。  相似文献   
317.
广东某报刊登的"人造美女"一文,曾经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该报还被告上了法庭。广东省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引起社会轰动的新闻侵权官司——"人造美女"案进行了终审宣判  相似文献   
318.
兰洁 《新闻世界》2011,(5):192-193
舆论监督是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利器,但是由于我国法律对新闻舆论监督范围的规定尚不明确,从而导致了舆论监督与公众的法律权利冲突不断,新闻侵权案例频发。本文将着重探讨舆论监督与公众人物名誉权的冲突及其来源和表现,以及我们该如何平衡这种冲突。  相似文献   
319.
范曾名誉权案的判决引发学者的争议,表明相关司法解释已经难以适应多元的社会价值观与复杂的社会心理。一审判决虽未偏离法律精神,但市场化艺术行为的批评侵权尺度应区别于纯艺术行为评价的精神未能得到体现。市场化程度越高的艺术作品,其分享的公共属性越弱,而附带义务的消费性越强,批评市场化艺术行为是否构成实质意义上侵权,需要考虑两个方面要素,一是适度尊重、参考社会大众的认知与判断水准,二是理性偏倚保护作为消费者身份的批评权利。针对市场化艺术行为的尖锐批评意见,只要有事实依据,涉及非人格要素的贬损词汇不应与人格侮辱、贬损直接等同。  相似文献   
320.
网络名誉权案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引发的名誉权案有很大的不同,其中,网络服务提供商(ISP)的责任认定就是一个新问题。为做到有法可依,日本自2002年5月起实施了《网络服务提供商责任法》。本文通过分析该法实施前后几年的相关案例,总结日本名誉权案中网络服务提供商责任认定方面的发展过程及其现状,为中国的网络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