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1篇
教育   77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2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偷拍偷录应当慎用:说新闻记者采访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读者:承蒙读者朋友的厚爱,《新闻法讲座》专栏在休整半年后,又开张了。先前发表的12篇文章,主要是阐述我国现行法制中有关新闻工作的法律规范,以讲解为主。这些文章已经全部上网,欢迎访问检索。作者电子信箱:wheiyzh @ yahoo.com作者个人学术网页:http://cjr.sina.com cn/personal/wyz现在要发表的一组文章,涉及我国现行法制中尚不完备的部分,主要采取讨论的方式。欢迎诸位同行批评指正。——作者  相似文献   
342.
电台、电视台的“热线直播”节目如果内容失实,并对当事人的名誉有所损害,电台、电视台是否构成名誉侵权?在舆论监督与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之间,孰重孰轻?发生在河南省安阳市的一起特殊的诉讼,向我们提出了这一意义深远的学术问题。一、争议根据《扬子晚报》对此事的报道①,事情的缘起,是安阳市人民广播电台“交通热线”节目在直播中接到一起电话投诉,称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工程设施大队民警呼某在执行公务时索贿两盒烟。尽管“交通热线”的主持人在直播中并未对这一投诉进行任何评述,也未对事件本身作最后结论,但是,呼某还是将安阳市人民广播电…  相似文献   
343.
通过对“窦唯事件”的分析对当前我国娱乐新闻报道失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就娱乐新闻报道的公正、客观原则,公众人物的隐私保护界限,娱乐新闻的规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44.
章洁 《新闻实践》2006,(2):53-54
近年来,公众人物的隐私日益成为一些媒体关注的热点,甚至成为有的传媒在竞争中吸引受众眼球、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的“法宝”。随着报道量的增多,国内出现了多起公众人物诉媒体侵犯名誉权的案例。如2002年原中国足球队队员范志毅状告上海某报业集团侵犯其名誉权一案(目前国内司法实  相似文献   
345.
谈新闻侵权     
温仲慧 《新闻传播》2005,(5):32-32,34
本文所要研究的“新闻侵权”是指有关新闻报道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名称权等人权的侵权案件。  相似文献   
346.
育教网员工高鹏因劳动纠纷与单位产生矛盾并离职后,该网站竟然以弹出窗口的方式发布“网络通缉令”,公布其个人信息,并号召社会各界对离职员工高鹏进行“缉拿,由此引发了一起离奇的中国首例网站通缉员工侵犯名誉权案。  相似文献   
347.
臧东娥 《新闻传播》2004,(12):56-57
近年来,新闻报道特别是舆论监督侵权的高发,生率让新闻界和法律界人士格外注目。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名誉权是非常重要的人格权,因而侵害名誉权就成了最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据统计,在我国的新闻官司中,70%以上是侵害名誉权案件。  相似文献   
348.
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隐私权与舆论监督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颜春龙 《新闻界》2004,(3):44-45
公众人物(public person),亦称公共人物、公众形象(public figure),是在一定范围内为人们所广泛知晓和关注,并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人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党政官员、公职候选人等政要人物;文艺界、影视界、体育界明星;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科技界、企业界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其他公共人物,主要是附属  相似文献   
349.
从这几年来发生的新闻侵犯名誉权案件的情况看,基本上是媒体和记被起诉了,才被动委托律师找证据。但是,由于新闻采访的特殊性,时过境迁,往往难以取证。在法庭上提出主张但又缺乏证据,就意味着败诉的可能。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但也是引发新闻侵犯名誉权纠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50.
庄曦 《新闻三昧》2004,(6):26-27
在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地方都市报开始崛起。它比较符合城市人群中流行的大众化心理,家长里短以及煽情的偏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