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6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71.
人们常把那些有高风亮节,能起表率作用的人,赞誉为楷模,以昭示人们师承他,学习他,从而树立社会正气,形成美好和谐的社会风尚。楷模二字都带木字,  相似文献   
172.
对庾信诗《集周公处连句》中“周公”的理解,倪蟠认为是周弘正。而吴兆宜和今人吉定认为应是北周闵帝宇文觉。吴、吉二人的看法是正确的,然吴、吉二人考证颇为简略。本文从周弘正的仕官经历,庾信、时人与周弘正的交往中未有称周弘正为周公。北周宇文觉的活动,庾信仕周时与周室王族成员关系等方面来补充吴、吉二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3.
现代作家丰子恺先生的《渐》(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一),是其于岁月之河中感悟人生的一篇随笔,很是脍炙人口的。作者认为:"渐"——时间的缓慢过去而人不能察觉;事物的变更渐进,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因为它"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为此,作者还列举了生活中的很多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不知;"慷慨豪侠的  相似文献   
174.
据"清华简"《耆夜》记载了周公赋《蟋蟀》诗的情形,与《唐风·蟋蟀》相比照,二者的内容和诗旨大致相符,而形式及用韵上则存在整齐与参差之别。简本《蟋蟀》体现出即兴创作的痕迹,而今本则应当是经过加工、整饬而成的。参照可靠的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本文对《毛诗序》"、三家诗"以及郑笺的说解进行分析,认为《蟋蟀》"刺晋僖公"的说法是有问题的。最后,分析了另一篇周公诗———《鸱鸮》,发现先秦文献及师说的亡佚,是造成汉儒说解出现分歧和谬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5.
朱喜 《高中生》2015,(1):20
近年来国学热得发烫,讲国学的人更是层出不穷。很多人都算是国学大师,很多典籍都算得上是国学读本。且不说讲的人能不能开宗明义,就是写的书也很成问题。其实学国学从三本书上下工夫,将它们作为源头就可以了。一本是《道德经》,一本是《墨子》,另一本就是《论语》。至于其他典籍,只要把上面三本书理解透彻了,就可以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76.
很多人以为义务教育是一项了不起的福利,其实,约在三千年前,中国就有义务教育了。周朝建立的时候,周公制定了"周礼",其中就提到了义务教育。周礼规定,老百姓分为士、农、工、商四种,其中士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的内容有六项,称为"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也可以说是贵族教育,既有文化方面的,也有军事方面的。这六项义务教育都是国家免费进行的。接受了义务教育的士则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为国家服务,具体很  相似文献   
177.
《鲁颂·閟宫》是鲁僖公时祭祀周公、称扬周公的颂歌,诗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文化精神和政治文化精神。此诗详细描绘了鲁国所举行的郊礼、祭祀周公的禘礼,体现了浓郁的礼乐文化精神。诗歌回顾了周部族的兴起、周朝的建立、鲁国历史、周公功绩,并予以深情赞颂和高度评价,展现了鲁国对周部族统治根深蒂固的认知观念、认同情感,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文化精神。在文学价值上,此诗对“颂”体有所突破,对“赋”体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8.
曹操在诗歌《短歌行》《善哉行(其三)》《苦寒行》和散文《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多次自比周公,除了"礼贤"之外,还暗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终日为国操劳,鞠躬尽瘁,更是借此来向世人表白自己忠于汉室的心迹。  相似文献   
179.
近人刘师培据传世文献认定虞舜时代即有"乐教",且将其基本内涵理解为音乐(含歌舞)教育。考古学已经证明,新石器时代即有乐器与歌舞的遗存。不过,殷商甲骨文和金文虽有"乐"字,却均为地名而不指音乐,周公时代才以"乐"指称人内心的愉悦,这种愉悦虽包含音乐却不特指音乐。明晰的"乐教"思想、完备的"乐教"体系及有效的"乐教"管理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虽不能说原始音乐歌舞对周代"乐教"没有影响,但二者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前者是服务于"通天"的巫觋文化,后者是落脚于"治民"的世俗文化。前者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在任何一个史前民族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后者的文化精神却只有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中才绽放异彩。如果说"制礼"乃"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那么,"作乐"则是用以协和万邦、融洽上下、调节情感的文化创制,其旨则在让周人这一"道德之团体"在宗法封建的制度环境下享有和谐生活与艺术感受,培育出快乐精神,以保周天下的长治久安。因此,"乐教"是礼乐文化的重要内涵和制度保障,培养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向度和民族性格,故值得特别珍视和努力弘扬,以促进...  相似文献   
180.
越是高考迫近,越是状况频出。想记住的东西总如泥鳅般滑走;原本会做的题突然变了脸;城池坚固难以攻破,夜里周公总来打扰,或辗转反侧,手脚冰凉,两眼发黑……当你陷入这般境地,说明焦虑已经袭来。焦虑就像笼罩城市的雾霾,使你的高考备考蒙上一层阴影。然而,不要过度担心,合理的调整会有效驱散心中的霾尘,让成功的阳光照进现实。下文中,笔者为大家献上"六大调整",让考生朋友有效调整状态,潇洒迎接高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