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3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伊拉斯谟作为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他反对战争,认为其不合理也不合法。他的战争观念来源于人文主义思想和基督教信仰,也受其个人性格影响。他的反战思想在历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22.
胡适在老子、安吉尔和杜威等人的思想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和平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力"为核心,强调通过力的培育、组织和运用来造福社会.造因论和和平渐进的改革是胡适以和平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基本方案.胡适和平主义的社会改造方案最终归于失败,主要原因在于和平主义不能为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提供有效的答案,在学理上也失之于简单.  相似文献   
23.
和平主义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既是一种政治理念,又是一种国家政策的基本目标取向。和平主义的思想源头可以在“协和万邦”等观念中寻到踪迹,其精神影响则见诸于历代的名物制度、行政兴措、民族政策、邦交关系诸多层面,各平评义由此形成为一种主流政策思潮,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之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24.
绿色和平主义是一种新兴的政治思潮和社会运动,在国际政治领域,它提出绿色和平政治思想。通过分析绿色和平政治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主要内涵和理论特点,可以看出绿色和平政治思想的提出既是对生态环境危机和对传统外交政策的回应和反叛,也是对其他学科关于生态政治研究理论的总结。绿色和平政治思想在内涵上主要包括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整体和系统的方法解决全球问题、非国家行为体是构建和平世界的主导力量、坚持非暴力原则,其理论上具有全球性、大众性、理想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5.
本文首先界定了关于"日本的中国观"的范畴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依时代速进,分解为六种形态,即"脱亚论中国观"、"亚细亚中国观"、"大东亚中国观"、"反省与原罪中国观"、"文革与非文革中国观"以及当前以"新民族主义"和"和平主义"为主体的"多元中国观"(因限于篇幅,作者对"亚细亚中国观"和"大东亚中国观"作了省略),并分别以充分的史料与作者的经验实证对此作了分析与辨证,从而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作出了比较系统的具有科学意义和认识价值的总结。  相似文献   
26.
池田大作彻底的和平主义主张:人们应把自然界的万物看作是一种生命体。这一思想与我国古代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因而"自然而然"的人与物都有其相对价值、都应受到尊重等和谐理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7.
21世纪以来,中国日益崛起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中国威胁论"的杂音也沉渣泛起、甚嚣尘上,日益威胁着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环境。而实际上与"中国威胁"相反,和平主义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历史事实是这一传统的现实佐证。本文细致梳理了中国和平主义的文化传统,为新时期破解"中国威胁论"的舆论困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8.
为了和平     
肖雪慧 《东方文化》2003,(2):87-102
  相似文献   
29.
汤亭亭和赵健秀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两位美国华裔作家,他们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争一直被认为是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一章。汤亭亭在小说《孙行者》中戏仿赵健秀,成功塑造了一位第五代华裔惠特曼·阿辛的形象,并在戏仿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特别是她爱好和平的思想。  相似文献   
30.
《文学教育(上)》2014,(21):160-160
1936年,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第一次踏上巴西的土地,即被巴西的和平主义及人道精神所倾倒,写下《巴西:未来之国》一书。该书首次出版于1941年,其中文版近日由上海九久读书人和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并成为近期书市一大畅销书籍。曾在巴西生活工作了13年的中国驻巴西前大使陈笃庆表示:“虽然这本书的原著出版距今近70年,但它依然是一本全面了解巴西的最佳书籍。它不仅比纪实性文学更富有诗意、阅读性强,也是一本有远见的书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