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篇
教育   93篇
科学研究   3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非完美无缺,但在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意义则是不可否认的.主要是指  相似文献   
62.
1608年.荷兰眼镜制造师利佩希偶然将两块镜片组合起来对准了附近一座教堂尖顶上的风标.发现风标异常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受此启发.他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望远镜.1609年.当伽利略得到这个消息后.欣喜异常。立即着手制作了一架口径4.2cm、长约1.2m的望远镜.与大多数人不同。伽利略不是把望远镜用于猎奇.而是把它指向了天空.得到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月亮上有山脉,木星有卫星,太阳有黑子并且太阳在转动.他的这些发现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对于天学的发展、对于破除宗教迷信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起到了巨大作用.望远镜的发明使科学家获得了研究天体和宇宙的重要工具.被称为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相似文献   
63.
胡君进 《中学教育》2020,17(4):5-17
卢梭的儿童观作为教育史上一次哥白尼革命的地位正在遭到质疑。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并非卢梭的首创,其只不过是一场因崇拜卢梭而虚构的人造神话。然而这样一种质疑忽视了卢梭儿童观的真正革命性,即一种上帝为教育立法的神义论原则。在卢梭这里,其试图将上帝的造人意志引入对儿童自身特性的理解,并将其聚焦到儿童身上的先验善意。先验善意作为儿童身上最初的自然性,是一种先于经验并超越于具体经验的原初意志,亦是人最先被造物主所赋予的东西。卢梭儿童观的最大革命性和特殊性就在于重视并依循儿童身上的先验善意,这既体现了上帝为教育立法的原则,也意味着现代教育有了真正的神义论基础。充分思考和澄清卢梭儿童观的内容、特点和影响,有助于推动丰富、多元的卢梭教育思想研究图景的形成。  相似文献   
64.
前阶段教授《离骚》时,投影一段资料,其中介绍屈原的文字中写着“屈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学生看后并无反应,当我补充介绍其他三人分别是波兰的哥白尼,意大利的但丁和英国的莎士比亚时,顿时“哇”声一片,满是敬仰之情。我疑惑地问学生,难道是因为屈原能够和这三位并列,你们才倍感光荣?学生竞异口同声地给了肯定的答案。我们的伟人...  相似文献   
65.
以全球化的眼光重看历史,江平等人从开设罗马法课程人手主张恢复民法作为私法的本色,所对应的正是“三R”现象中的罗马法复兴。恢复了“私法”性质的《民法通则》,不失为中国历史上继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又一场“哥白尼革命”  相似文献   
66.
你想发现吗?你想发明吗?你想创造吗?你想成功吗?那么,请——曾听过一个故事:兄弟二人在野外旅行,夜幕降临时,还没有找到人家,他们只得摸黑前进。爬上一块高地后,哥哥猛地  相似文献   
67.
68.
《科技新时代》2010,(8):15-15
昨夜,哥白尼和布鲁诺两位老先生托梦给我,发牢骚说如果知道当今一些科学家们的表现,当初就不必为了捍卫科学真理而受尽精神折磨甚至被消灭肉体。他们说,现在很多科学专家,对未知现象只会说NO,从不会去认真求解。  相似文献   
69.
常瑾 《基础教育论坛》2012,(Z1):114-116
<正>公共教育体制是人类社会教育制度变迁的结果。公共教育制度体现了国家从一味强调国家利益的教育体制调整为首先重视体现个人利益,而后形成公共利益的变化。这不仅是利益理论发展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也带来了教育领域本质性的变革。个人利益从国家利益的回归标志着公共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只有公民的个人利益得到满足,公民成为真正的主人,才能最大化的发展公共利益,公共教育体制的存在才有其社会基础及历史必要性。因此,保证公民的个人利益、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公共教育体制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70.
"自然是美的,如果它看上去同时像是艺术;而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在我们看来它又像是自然时,才能被称为美的"[1]149。这是康德对其艺术观的集中表述。虽然它鲜明地指出了康德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观念的亲密关系,然而,其涵义却隐晦含混,几近于同义反复。但至少它隐在地指出了一条理解的线索,即对康德的艺术观的理解,必须首先从其美学思想入手。一、主体性美学与其难题在对美的分析中,康德明显游移于两种不同的立场之间。一方面,在关于美的质、量、关系、模态四契机的说明中,康德明确肯定了审美的愉快与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