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784篇
科学研究   4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2篇
综合类   4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9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废名多变的艺术创作中有着可以把握的心理轨迹:他早期小说在乡土回忆的眷恋和"哀愁"中暗示了对现代都市生活的不满,《桥》从艺术精神和观念上接近传统,将诗的意境、禅的理趣和诗歌的构思方式消弥了人生短暂、韶华易逝的苦闷,从而获得美的永恒,最后废名重回乡土,儒家文化的济世品格和道德完善的君子理想终于与民族国家的现代性想象发生了深层的联系。在对故乡黄梅乡土人生持续不变地感受、观察和思考中,他演绎了个人探求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道路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182.
庄子哲学中的辩学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术界对庄子辩学思想的整理数量相对较少,且多为否定性的负面评价。文章凝合了诸多学术成果,针对庄子"辩无胜"观点作概括评介,并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多角度探讨这一辩学观点的逻辑思维理论。  相似文献   
183.
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文言文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了几篇文言文,目的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了解文言文,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那么,怎样让这几篇课文发挥它们的作用,让学生在掌握好这几篇文言文的基础上去感受祖国文化的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184.
雪梅鸳鸯图     
立轴纸本设色纵164厘米横45.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绘雪景寒江,两只鸳鸯站岸边梳理羽毛。一株老梅,枝条繁茂,花开带雪,分外妖娆。雪竹挺立,小雀瑟栖于上。鸳鸯造型优美,色墨交融;梅树用笔老辣  相似文献   
185.
《逍遥游》的结构并不是什么有待——无己——无待,也并非意义不连贯。历来庄学家注重探微,都没有说对,把《逍遥游》倒过来读,问题就很清楚。一篇《逍遥游》,从头到尾,就是个"大小之辩"。庄子以大鹏自喻,以九万里云风比喻其境界之高远宏大,为"大"而辩护,从而开启了一场"大小之辩"。"大小之辩"是《逍遥游》全篇的线索、主题和宗旨,其核心思想就是知有大小。庄子所推崇的大知,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最高境界是无己的境界。庄子所说的"知"的不同,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庄子所谓有所待或无所待,不是指存在论意义上的条件,而是指人生论意义上的系著与留恋。  相似文献   
186.
二战后日本经济从复兴到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其国内关于经济发展道路与战略选择的多次论战所带来的诸多理论成果,以及政府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正确决策。而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困境则与政府及民众对过去成功经验的过分迷信不无关系,更与对当时"理论之辩"的忽视密切相联。  相似文献   
187.
"言意之辩"从先秦时期便已存在,主要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的问题。关于言意关系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以儒家学派为主的"言尽意"说,一是以道家学派为主的"言不尽意"说。文章对中国哲学范畴中的"言意之辩"进行了梳理和重构,并概略评论了"言意之辩"在中国哲学与文化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8.
宋代画家梁楷,性格狂放不羁,被世人称为"梁疯子"。中年之后,其继承并发扬了前人之画风,绘就《泼墨仙人图》、《六祖破经图》等墨戏作品,"意思简当,不费装饰",却又表达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89.
在中国思想史上,"义利之辩"被称为"儒家第一要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义利之辩"持续了几千年,大体上形成"利者义之和",重视"利"但必须受到"义"的规范。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必须在在国家整体利益为先的前提下,以义为上,利在义中,义利合一,相互为用。  相似文献   
190.
西汉昭帝时期"盐铁会议"是针对当时盐铁官营政策废留的重要会议。而辩论并不局限于现实政策,更多地是通过思想之争来进行的,其中尤以"义利之辩"为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