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775篇
科学研究   40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2篇
综合类   4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9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关联思想是数学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从新知生成到解决问题无处不见它的身影.在大单元主题思想下,从技能走向素养,整体关联必不可少.依托关联思想,在数学盲点处顺“势”而细“辩”,用关联思想架起技能与素养之间的桥梁,从而真正让素养在盲点处升华,让数学的教与学真正从技能训练走向素养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72.
在传统的《边城》(节选)教学中,主要是充分挖掘其中的美,对其中“隐伏的悲痛”却视而不见,或者只是作为课堂的尾声稍做探讨,这样的解读虽然重点突出,却回避了难点。此时需要用一种审辩的思维来细致深入地阅读,进行文本内容的重新解构,品味潜藏在字里行间里更加深刻而丰富的意蕴内涵,以期更加接近作者创作的初心和本心。  相似文献   
973.
审辩式思维的提出由来已久,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实践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审辩式学习研究创始人穆传慧教授提出审辩式思维含有“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勇于质疑、直面挑战、切中肯綮”五个层次的思维要素,在审辩式学习的“问、探、辩、用、融”五个基本环节中可以寻找到这些思维要素的培育路径。文章将进一步阐释审辩式思维的内涵、教育价值以及培育路径,尝试赋予审辩式思维新的意蕴。  相似文献   
974.
审辩式学习是对《中庸》中“学、问、思、辨、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审辩式思维的中国化表达,包括“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勇于质疑、直面挑战、切中肯綮”五个思维要素,源于“思、智、勇、仁、中”五个核心范畴,在“路径引领”与“文化属性”的对话中厘清审辩式思维的价值追求是“浸润学习品质、滋养根本智慧、守护自由意志、铸就人格气度、秉持高贵信仰”。  相似文献   
975.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是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文章以“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为例,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开展审辩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976.
通过对“止戈为武”公案展开字源学的考辩,认为:“武”字属会意字,“止”字作为“脚印”的象形字符,其原始赋义逻辑为“双止为行,单止为停”。故而“武”字的原义不排斥“止息干戈”的传统理解,并以“持戈”与“止戈”保持文化张力。武字的“止戈”命题暗含中国文化对于暴力的合理运用、规训和控制,也由此而“自性具足”地生发中华武德“勇-智-仁”核心结构。具体而言,其一,“以暴制暴”的“止戈”,生成武德首要前提之“勇”;其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止戈”,生成武德艺术品质之“智”;其三“有戈不杀”的“止戈”,生成武德德性伦理之“仁”。  相似文献   
977.
审辩式学习是对《中庸》中“学、问、思、辨、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审辩式学习理念认为,“少教之教”有三个层次——学生活动不少于“0.618”,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可以反哺教;“爱学之学”有三重境界——永不满足地学,浑然忘我地学,终生不渝地学。教师角色应从教学转变为助学,从助学转变为“同学”。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与主人,课堂是师生共生共赢的生命场域。  相似文献   
978.
“倍”的概念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大,是学生思维经历了“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后又一次质的飞跃。在“倍的认识”这节课中,利用审辩式学习的“问学”“探学”“辩学”“用学”“融学”五个环节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倍”的形成以及概念模型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979.
《答司马谏议书》的批判性阅读还需深入文本做具体分析,“义利之辩”并非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的立论基础,王安石的“名实之辩”也不是对阵“义利之辩”的核心论题,而是指明一种反驳策略的选择。王安石选定四个概念作为靶点展开反驳有其现实考量与学理依据,其针对性与反驳力殊难否定。  相似文献   
980.
古诗词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艺术样式,在教与学中需要独特的理论与方法,创作本位审美的辩体原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将这一原则应用于杜甫自制新乐府组诗《石壕吏》的解读,能更好理清其“叙事”的特性。诗歌中利用老妇、军吏和“我”的视点进行叙事情节的呈现,三个视点交织融合,因果鲜明,带来极具震撼人心的艺术魄力。借助此诗及原则推及知人论世外部探析,找准“视点”,找好“落点”,有效深化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