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466篇
科学研究   31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34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董仲舒从自然,神性、人伦等方面论述了天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他的一种独特的定宙模式。在这一定宙中,天、人乃至万物都是同源同类,它们以气中为中介,人循在应人事,相互感应,形成了从天地自然到人伦世事的一个完整世界。  相似文献   
32.
任涤非 《文教资料》2008,(32):135-136
生态化作文教学是把作文教学放置于学生生命发展的广泛关联之中,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又可以为学生营造诗意的心灵"栖居".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审美趣味上,它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基本建构方法是:走近自然,感受天人和谐;关爱他人,和谐人际关系;感悟生命,抒发生态自我.  相似文献   
33.
针对一类三自由度碰撞振动系统,运用不连续映射方法建立了擦边周期轨道的Poincaré映射,得到了系统发生擦边余维二分岔的条件。利用数值仿真对系统擦边余维二分岔进行了研究,在擦边余维二分岔点附近获得了系统的四周期三碰、五周期五碰、六周期六碰运动等一系列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对三自由度碰振系统的余维二分岔情况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4.
《商洛学院学报》2015,(3):30-33
王建常《春秋要义》一书,荟萃众说,集诸家之大成,以理学思想解读《春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成一家之言,是其一生学术精华所在。他认为《春秋》以周礼作为规范,以期达到拨乱反正的目的,天人相应的思想也贯穿《春秋要义》的始终。另外,他所强调的尊夏抑夷,承继了朱熹和胡安国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扬,成为此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35.
董仲舒是汉代经学大师,"天人感应说"是其思想体系的根本基石。朱熹是宋明理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奠基者,是继董仲舒之后最重要的经学家。"天理论"是朱熹以儒家伦理为本位吸收佛、道两家的本体论及思辨性而建构起来的。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到朱熹的"天理论"似有贯通之处。  相似文献   
36.
《小学生时代》2015,(2):34-35
海岸线书系(11册)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在海峡彼岸,有不少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们在童诗、童话、散文、小说等领域各有所长。让我们选取其中的两本,介绍给大家。作者:林海音这次,走出《城南旧事》的林海音,拿起傻瓜相机,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用相机和文字来记录、探究这个大千世界。林海音镜头下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国内外旅行见闻,有亲朋好友的生活趣事,  相似文献   
37.
诠释学理论的研究离不开人文科学的视野。对于以探讨“精神”问题为依归的“精神诠释学”来说,它同样脱离不开作为“精神人文学”的研究视野,即以“天人感应”作为它诠释“性与天道”的诠释学基本原理。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精神诠释学以“道—言—智—境”的方式展开其诠释学思想观念的行程。这方面,中国哲学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诠释学思想与实践经验。“道—言—智—境”不仅是中国哲学诠释学特有的诠释学运思逻辑,它还具有先验的普遍性,同样可以用来观察与透视以基督教神学诠释学为代表的西方精神诠释学类型。中国精神诠释学采取的是“由圣而神”的诠释学思想路线,而西方基督教神学诠释学走的是“由神而圣”的诠释学研究进路。虽然这两种诠释学的理论出发点与诠释思路不同,但这不妨碍它们都是将作为宇宙之最高终极存在的“神圣精神”作为自己诠释的最高目标。从而,中西两大精神诠释学传统终在诠释学的“终点”和“登顶处”相通与相逢。  相似文献   
38.
中国传统哲学自王船山以前,一直坚持“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因此,人之超越自身和“器物”去寻找更高的价值,本身并未超越到人和“器物”之外去,而是融通天人的一种“内在超越”.这种天地境界让传统中国人安然恬静地生活了几千年,但主体精神的缺失和自然科学的缺位,却成为制约现当代社会发展的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9.
童趣     
  相似文献   
40.
中国蝗灾历史和治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修龄 《寻根》2002,(4):102-109
水、旱、蝗历来是中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尤以蝗灾为甚。蝗灾并非单纯的自然灾害,也夹杂着不当的人为因素。蝗灾往往紧随旱灾而至,真是祸不单行。古代缺乏有效的防治蝗虫的技术手段,加上天人感应思想的作梗,其造成的损失特别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