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467篇
科学研究   31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34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521.
天人说足荀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由于荀子有"天人相分"的主张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等,于是近代以来与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相呼应,思想界主张荀子有"人定胜天"、"人能征服自然"思想的观点日渐增多.似乎荀子的天人关系主张是中国古代天人思想体系中的另类.实际当我们从荀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出发看他的完整的天人关系说,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绝没有强调"人定胜天"、"人能征服自然",而只是突出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强调人类应该尽其所能了解、认识、适应、顺应、利用和改造自然,"敬天道而尽人事"是人类的努力方向,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522.
作为汉初儒家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韩婴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典籍中的天人理论,构筑自己的天道观。他首先赋予“天”以意志、情感及人类道德属性,并具有无上权利,同时用大量的篇幅论证“天谴”及“祥瑞”,证明上天意志的存在。但他同时认为,人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天”的意志。把儒家的仁义道德伦理与其构建的有意志的“天”结合,为儒家的仁义礼制思想的真理性寻找“天命”依据。至董仲舒。儒学便发展成为更为精巧严密的思想体系,完成儒学的学术整合。  相似文献   
523.
在对原发境域的探索方式上,孔予以构成式的理解去领会思想的终极状态,其天命观散发出敏锐的“终极识度”,这样的终极识度在东方哲学诸如老庄、佛道思想中都有相当的体现。纯势态的海德格尔思想在此处深合于孔子的天道观。自西周始,周人即以一种人的存在方式这样的识度来“以德配天”,而孔子对周人原发境域下的天与命深切体悟在心,以一种“仁”之根本思想方式和“礼”之行为方式来契入此纯构成境域,由知命,知天性再到知天,达至于天人之境。  相似文献   
524.
天人感应的灾异观与中国古代救灾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中国常常以天人感应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去认识天人关系,认识灾祥休咎与人事祸福,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天人感应式的灾异观,使救灾措施披着神秘的、天人感应的色彩。 一、 天人感应式的灾异观 天人感应式的灾异观起源很早。我们在《尚书》中已经能看到对这一观念的推论。比如《洪范》篇说,雨晴暖寒风这五种现象如果都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草木就会茂盛,庄透就会丰收。如果一种现象过多或过少,年成就不好。天子的德行对这五种现象有决定性的影响。天子具有肃、义、哲、谋、圣等德行和能力,雨晴暖寒风就不会错过时节;反之,雨晴暖寒…  相似文献   
525.
春秋时期的天人关系出现了极大的转变,完成了由天命中心论向人本主义的过渡。《左传》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思想转变,体现了春秋时代在敬奉天道的基础上,以“德”为基础,将“敬天重人”和“保民重民”结合在一起,高扬人道的价值,理性地构筑天人关系,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26.
以“和”为美 ,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的范畴 ,首先是从音乐的声音和谐开始的。即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 ,声色之美的感受要符合人的感官要求 ,使人的精神达到一种中正平和的状态。然后将这个范畴推及到自然、伦理、政治和人格修养。由人之身心平和 ,才有伦理上的君臣父子 ,长幼尊卑的道德秩序 ,因此 ,就能在政治上实现和政之美 ,即达到政通人和 ,国泰民安的目的。“中和”之美强调“和”,是在杂多的对立因素中取得和谐统一。它与单一的“同”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527.
中国美学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形态,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其中"大美"观念便是先秦哲人对于审美形式、内容的独特把握,而崇高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审美范畴,我们不能轻率地将二者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528.
荀子兼采道、法、名、墨诸家思想于一体,却始终被视为儒家学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礼"深入系统的阐发。荀子思想在吸收先秦各家学说后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向,集中体现和落实于关于"礼"的形上建构中。通过对"礼"的深入分析,不能不说荀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529.
情感与理性历来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对象,传统中一直存在着“情理二分”与“情理合一”两种不同的看法.情理之辨同样体现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情与理一直处于一种两难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是教学主体本身情与理的纠结,一方面是教学过程中难以解决的情理难题.要走出这种情与理的困境,一方面要以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为教学目标;一方面要在教学中形成情与理的合力,以情润理,以理育情,“通情”以“达理”,“穷理”以“达情”.  相似文献   
530.
汉代独尊儒术,使儒学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思想基石.本文对学说推动者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及他所提出的天人感应论作一探讨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