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467篇
科学研究   31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34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了是汉语中的一个语气词,用得极广。它还是个时态助词,读着书和读了书,前者表示正在读,而后者是读完了。它跟在动词后边,同得、不连用,又可表示可能或不可能。比如,做得了是可以做;来不了是不可能来;受不了是不可能忍受住。  相似文献   
532.
该文从文化学立论 ,就树木意象溯源 ,探其树木意象之文化归依 ,进而分三层递进式地揭示陶诗中树木所蕴涵的审美意境及陶公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533.
本文应用<周易>有关理论,阐释了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天人合中"的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534.
司马迁的天人观具有儒道互补特征。一方面承继道家及荀学之天道自然观,认为天道无知,不干预人事,人事兴替应从自身寻找原因,并据此对天道报应说提出质疑,对神仙迷信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受儒家天命观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影响,认为秦汉兴亡是天命所致,天人可以相符。天道自然说和天命论的同时存在使他的思想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535.
汉代独尊儒术,使儒学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思想基石.本文对学说推动者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及他所提出的天人感应论作一探讨阐述.  相似文献   
536.
君可曾想象,当诗仙宽袍弃履,举金樽而邀明月,沐月华而影三人的罗曼蒂克?您可曾感受当易安独桡双溪舴艋轻舟,撷取枯瘦的菊花低吟有谁堪摘的孤寂情怀?你可曾知晓太史公幽愁发愤,  相似文献   
537.
情感与理性历来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对象,传统中一直存在着“情理二分”与“情理合一”两种不同的看法.情理之辨同样体现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情与理一直处于一种两难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是教学主体本身情与理的纠结,一方面是教学过程中难以解决的情理难题.要走出这种情与理的困境,一方面要以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为教学目标;一方面要在教学中形成情与理的合力,以情润理,以理育情,“通情”以“达理”,“穷理”以“达情”.  相似文献   
538.
周灏 《衡水学院学报》2009,11(5):25-28,69
董仲舒系统阐述了天人感应说,为现实政治秩序找到了形而上的终极依据。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屈民伸君、受命论、革命论与谴告说等重要思想,实现了儒家对宇宙秩序、社会秩序、政治秩序、人生意义世界的一体化建构,从而使儒学成为适合统一大帝国统治需要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正统思想体系,对于中国的思想史、政治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9.
张秋华 《考试周刊》2009,(20):68-69
本文介绍了单调动力系统的两个主要性质:极限集二分性和拟收敛点的几乎处处性,并给出了在泛函微分方程中的一个应用。  相似文献   
540.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中国心灵》中对中国文化作了全方位的解读与传播,他摒弃了民族、国度、地域文化的偏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从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美学、文学艺术、建筑学等多学科对中国文化作了详尽而又具诗意的描述、严谨而又富有哲理的阐释,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观照,使这部著作成为引导欧洲人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欧与中德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和媒介。本文对其《中国心灵》中记载的中国建筑文化从文化学、民俗学等角度进行解读、考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