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467篇
科学研究   31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34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本文从考察传统的“天人之辩”出发,认为从汉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到宋理学以来,在建立了一套天理规则系统后,从而使其僵化,时至近代,则成为一道迈出中世纪的篱藩。而在西洋船坚炮利压迫之下直接造就的封建理想天国的崩溃,使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日渐失去根基,在民族危亡的外力作用下严复祭出的“天演”援引西方理论,对“天人之辩”进行了一次近代扬弃,对中国思想界及各阶层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本文就此分析了其近代特点与传统的关系,试图从另一个视角蠡窥中国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中一些思想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2.
本文讨论具有周期系数的二元联立吕卡堤方程组,给出该微分方程组存在周期解的一个实用、简洁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83.
84.
我们既要承认“人是类存在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在追求和谐统一的同时也要承认人与自然的差别与对立。所以,在当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下,我们不仅要吸收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更不要忽视“天人交胜”之理论,只有二者相互借鉴、补充,才能使人与自然保持一份和谐的同时,不忘记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  相似文献   
85.
浅析荀子和庄子"天人相分"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关系是荀子和庄子哲学的重要内容,荀子和庄子都以天人相分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最终都实现了天人合一.但由于其对天和人理解的理论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其对天人相分思想认识的截然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其对天人合一实现的途径的不同.  相似文献   
86.
老子和谐社会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政治和谐三个既有内在联系,又依次递进的层面。天人和谐思想所提出的顺应自然、善待自然、和谐发展模式对于重建当代生态伦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人际和谐思想所提出的少私寡欲、知止不殆、谦让不争的思想是重建人际伦理的精神资源;政治和谐思想所提出的理性政治、以德治国、社会公平思想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7.
古希腊神话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原因之一是因为古希腊神话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本质特征。本文从《荷马史诗》中神人述说的分析得出古希腊神话中希腊人神灵信仰方面并非仅是神人"二同",更为重要的是在述说神人"二分"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88.
本文选取美国十九世纪的三个重要作家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亨利·大卫.梭罗、华尔特.惠特曼,看其散文中的自然观,探讨其自然观的联系与各自的特点,且兼与中国的"天人和一"的自然观略加比较.  相似文献   
89.
董仲舒的学说以儒学为主体,杂糅诸子之学,使其学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他的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理论来源即是墨子的“天人格化”学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董仲舒的治学特色。  相似文献   
90.
天人感应论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是由董仲舒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这套学说的基本内涵包括十端说、人副天数说和祥瑞灾异说,其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即通过祥瑞灾异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