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28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27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主题:和谐之旅 “和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思想,体现了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与奥林匹克“使体育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维护个人尊严的和平社会的发展”的精神实质深度契合,  相似文献   
52.
论彝族天神     
天神崇拜是古代民族和现代后进民族的普遍信仰行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各个民族天神崇拜的对象、内涵、职能及其发展演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先秦时期,汉族前身——中原华夏族就十分崇敬天神,乃至后来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亲登泰山祭天。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白、纳西、彝、傈僳、景颇、基诺各族普遍崇拜天神,祭仪隆重,直到今天仍保留。彝族的天神崇拜经历了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人格神崇拜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产生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53.
<醉翁亭记>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几百年来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独有的艺术魅力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文中的太守虽遭贬谪,却能在与民同乐中得到心灵的慰藉,这是一种和谐;太守与宾客、百姓同游滁山,人与自然交织一体,融于一画,这也是一种和谐;除此之外,文章思想内容丰富,音韵流畅优美,这又是一种和谐.本文主要从官民和谐、天人和谐、音韵和谐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4.
本文选取美国十九世纪的三个重要作家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亨利·大卫.梭罗、华尔特.惠特曼,看其散文中的自然观,探讨其自然观的联系与各自的特点,且兼与中国的"天人和一"的自然观略加比较.  相似文献   
55.
王充对汉代社会普遍流行的天人感应论进行批判,其表述的基本观点是:天无意志,天道自然;王者兴于时命,圣而不神;灾异为阴阳所致,而非天神所谴告。王充对于天人感应论的批判是不彻底的,他在否定意志之神的同时,又肯定了命运之神的存在;在批判天人谴告说的同时,却又认为符瑞与圣贤和盛世是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56.
钱穆早年倾向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角度解读“天人合一”,将儒家精神理解为道德人文精神。体现出他作为史学家注重经验事实、轻视形而上学的特点。就此而言,钱穆与新儒家之间的分歧较为明显。然而在晚年,钱穆对“天人合一”有了新认识,即从超越的、形而上的角度理解儒家精神。体现出浓厚的宗教内涵,这是他侧身新儒家之列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57.
中国古代哲学史中的“天人合一”观,内容是丰富的,但各家的观点又不尽相同:天人一体;天人感应;天人和谐……。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科学分析,除去糟粕,吸取精华,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8.
深入研究司马迁学术思想的构成及来源,对于促进《史记》及中国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长期以来,这一研究一直处于薄弱的状态。近读《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张强著,40万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版),我们以为,《探源》的问世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59.
天人感应论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是由董仲舒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这套学说的基本内涵包括十端说、人副天数说和祥瑞灾异说,其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即通过祥瑞灾异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60.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时寄寓了他的理想人格,他痛恨虚伪,尊从诚实,但他又不是绝对地评价人物优劣,而是把人置于现实生活中来评论的,如他把宋江当作“假人”,把李逵当作“真人”,但假人也有假的必要,“真人”也有真的缺陷,因此,武松既堂堂正正,又善于应对,成为金圣叹最理想的人格,称之为“天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