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28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27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陆贾是汉代儒学改造的先驱,他面对秦汉间新的政治形势,积极提倡儒学,自觉对儒家思想做出调整,并在调整的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使儒学的宗旨与功用逐步为刘邦朝廷所认识,促成了儒学与君主权力的结合。  相似文献   
62.
汉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董仲舒,继承了殷商以来盛行的天人相通观,杂揉各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框架建立起具有神学内容的新儒学体系,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命题,将封建统治秩序直接影射到天道上,论证了汉王朝统治秩序的合理性,在整个社会结构中肯定和维护了君主地位,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达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一统制目的的需要。董仲舒适合时宜的学说,从意识形态上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权力,提出了理论根据。“天人感应”学说不仅成为汉代王朝统治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历代王朝帝王所尊崇,影响深远。天人感应说…  相似文献   
63.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命题.在汉代,这一命题被下降为身体与世界的同构关系.首先,按照汉代的元气自然论,人体与自然均被视为“气“的凝结物,所以双方是同质的;其次,自然像人一样有自我完成的身体,所以双方是同体的;再次,身体性的自然是生命、情感、意志化的自然,所以双方是相动相感的.据此,汉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起于人对自然的身体想象,终于天与人的互感和互动.现代意义上的“自然人化“,在此表现为自然的身体化;“人的自然化“则表现为人以身体为范式建构对象世界.  相似文献   
64.
65.
社会稳定,是历代统治者所致力追求的政治思想。与前代相比,董仲舒的社会稳定思想因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强调居安思危主安。董仲舒长治久安思想的中心是由任刑罚而重德治的政策性转轨。需要强调的是:董仲舒的德治思想并不是先秦儒家道德政治的简单复归,他的创造性贡献在于;将先秦儒家以“修身为本”的单一化约束机制 为思想与度制相结合的双轨化社会制约体制。  相似文献   
66.
浅析荀子和庄子"天人相分"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关系是荀子和庄子哲学的重要内容,荀子和庄子都以天人相分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最终都实现了天人合一.但由于其对天和人理解的理论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其对天人相分思想认识的截然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其对天人合一实现的途径的不同.  相似文献   
67.
“地方性知识”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的知识,产生后会借助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发展成为“普遍性知识”.为使“天人感应”理论成为普遍性知识,董仲舒一方面通过神化皇权获得汉武帝的支持,另一方面使儒家借助阐释灾异得以参与政事,从而获得儒儒者的支持.并吸纳时人普遍了解的科技成果,使“天人感应”理论获得更多社会大众的认可与接受.因此,“天人感应”理论不仅具有“地方性知识”的特征,而且从地方性知识发展成为了普遍性知识.  相似文献   
68.
本文从考察传统的“天人之辩”出发,认为从汉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到宋理学以来,在建立了一套天理规则系统后,从而使其僵化,时至近代,则成为一道迈出中世纪的篱藩。而在西洋船坚炮利压迫之下直接造就的封建理想天国的崩溃,使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日渐失去根基,在民族危亡的外力作用下严复祭出的“天演”援引西方理论,对“天人之辩”进行了一次近代扬弃,对中国思想界及各阶层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本文就此分析了其近代特点与传统的关系,试图从另一个视角蠡窥中国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中一些思想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9.
"为人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价值所在。"道"既是中国文化最高的规定性,也决定着中国文论的总体特征。中国文论是一种民族文论,包括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历史文论遗产和当代文论实践两个方面。中国文论建构的合法依据在于用话语表述或通过话语形成的、某种动态的特殊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始终处在形成过程之中。如何秉承中国传统文论的意义旨归,是多元文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论的理想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70.
许衡作为元代著名的理学大儒,针对当时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状况,提出了以"天人和谐"为主题的一系列社会建设思想,即"仁为四德之长"、"中庸理论"和"治生学说".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这些内容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