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最近,我三次执教研究课《秋思》,在某一教学环节中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收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2.
最近,我三次执教研究课《秋思》,在某一教学环节中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收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3.
84.
最近,我3次执教研究课《秋思》,在某一教学环节中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收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帮助学生理解“欲作家书意万重”时,我向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真想写一封信给家人,这封信可能会写给谁?信中可能会说些什么呢?”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我在3次教学中尝试了以下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5.
(箫演奏《秋窗风雨夕》) 师:听了这段音乐,看了这幅图片,说说你此时的心情。生:我觉得有种凄凉的感觉。
生:我听了之后有些伤感。
生:挺悲的。
生:我听了之后,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幽幽的伤感和微微的惆怅走进唐朝诗人张籍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86.
古人曰:“佳作常自改中来。”占今中外的名家佳作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国元代著名戏曲家马致远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久负盛名的小令也正是这样。现将其原稿与定稿进行对照揣摩,从中体悟这首名曲语言上的妙处。 相似文献
87.
一、案例描述《秋思》是张藉的一首思乡之作,作者客居洛阳,又见秋风,满眼萧瑟,满怀愁情,提笔写信,请人捎去,也捎去了一位游子的思乡愁肠。特级教师俞国平在第一句诗的教学对话中,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文学触觉,只抓一见字,引领学生跨越时空,慢慢地走近洛阳,感受一颗异居他乡的孤寂的心,着实让我们经受了一种与经典对话的满足。 相似文献
88.
89.
一、教学目标
会写“洛”字,能正确读写“洛阳”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秋思》;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能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