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27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似卧牛、如睡狮、像走蛇,一座座奇形怪状的大山挤在一起,连绵起伏,蜿蜒曲折,像一条条受惊的巨蟒,争先恐后地向远处天边蹿去。脚下近处是山,远处天边也是山,直到看不见的天外还是山。山中多雾,雾里藏山。茫茫一片云海。行走在山中,就像浮在云海上一样,有飘飘欲仙之感。云海深处或传来两声悠长悠长的虎啸声,使你背脊  相似文献   
32.
历来后世学者对欧阳修晚年作品《秋声赋》的意旨持因政治生涯苦闷而悲秋或与人无争、养生保命的消极思想。笔者从欧阳修的人生经历及创作《秋声赋》的背景中探求新的解读视角,从而还原一个"夷险一心"、追求不朽的欧阳修。  相似文献   
33.
胶东夷人文化是先秦时期形成的独立的区域土著文化,它开端于旧石器时代,发展于新石器时代,鼎盛于夏商时期,结束于齐国统一胶东半岛时期。在这期间,胶东夷人文化除了保持固有的本土文化特征外,还不断吸纳外来的各种文化,文化的融合、发展,使胶东一枝独秀。随着历史的发展,胶东夷人文化逐渐走进此后的具体文化形态深处,成为胶东最原始的文化基因,并外化为胶东地域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34.
沈岩 《文化学刊》2012,(6):103-107
位于山东省东部的胶东半岛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东莱,夏商周时期东莱先后经历了岳石文化、珍珠门文化、南黄庄文化三个历史阶段,以及莱国统治时期,至公元前576年被并入齐国版图后,最终成为中原一统的一部分。夏商周时期的东莱文化是由居于本地的莱夷、嵎夷两个夷人部族共同创造的,既包括岳石文化等物质文化的演变,也包括本区域经济、技术、艺术、精神生活、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发展,由于半岛三面环海且与内陆相对隔阻的地理环境,东莱文化体现出独具的原始文化特色和鲜明的海洋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西来中原内陆文化的影响,本土因素逐渐淡薄,最终融入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35.
胡乐凯 《兰台世界》2017,(15):123-124
魏源作为晚清著名思想家,编纂了时代巨著《海国图志》,这部鸿篇巨制集中表达了魏源提出的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西方并向西人学习的思想、学习西方军事以及科技各方面的思想等。虽然存在着特定的阶级局限和时代烙印,这此思想对近代的哲学理论以及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对实学的形成与发展功不可没,当然对中国当今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本从日本画家东山魁夷作品的技法、意境表达等多方面论证,认为其作品应属于“心象风景画”,其作品独特的艺术形式、视觉效果直逼人的心灵深处,使观与作达到心灵美感的统一。  相似文献   
37.
王阳明中年被贬谪贵州,由此开始对少数民族与土司治理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逐步形成了“夷夏平等”的民族观。王阳明将此民族观运用于当时贵州重大事件的处理上,积累了较为成熟的“贵州经验”,对贵州产生了良好影响。王阳明“夷夏平等”民族观和“贵州经验”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8.
知识梳理 1:师夷长技的思想 学器物{概况:地主阶级、时间、人物 思想: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评价:只学科技。抵抗派提出未实践,洋务派实践未成功}  相似文献   
39.
古代“天下中国观”与“夷夏之辨”是“怀柔远人”的思想基础。怀柔须建立在“德治”与“自治”的前提上。作为历代帝王的治术之一,怀柔的手段不外赐予、和亲、通商、教化等形式,以彰声威。最终目的是以“礼”来“定君臣之分,严夷夏之防”。作为儒家思想的表征,“怀柔”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想的象征,但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0.
俞启定 《教育研究》2021,42(6):62-69
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及文化渗透,使具有高度稳定性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被近代教育所取代.近代教育在缓慢发展过程中的几次跨越式突进,均出现在中国与列强的战争遭受重大失败和耻辱之后.其发展线索是:由举办专业技术教育开始,与传统教育并行发展;到拓展至普通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造;最终形成近代教育体系和废除科举,传统教育在体制上消亡.在此过程,西学东渐导致的教育思想观念起到先行的促进作用.鸦片战争后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学校产生的方针.从师夷的"技"到"术",再到"学",最终归为"中体西用",成为清末近代学制体系建立的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