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2篇
科学研究   29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婚内强迫性行为在刑法上不能认定为强奸,原由在于其并未侵犯妻子的性法益,同时亦不符合强奸罪的犯罪构成。  相似文献   
162.
论"网婚"     
"网婚"正在危及现实婚姻的稳定,对传统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冲击,也向我国现行立法提出了挑战."网婚"成为网络时代公民道德与法制建设面临的一个新动向,一种值得探讨的当代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3.
婚姻内部的人身侵权行为,以暴力对配偶的伤害最为严重,也最易为人们所忽略。为使女性远离暴力,免遭侵害,从立法上对消除婚内暴力进行研究探讨实为必要。文章提出了在现有法律中补充和完善有关立法内容,对情节、后果各不相同的婚内暴力行为运用多层次的法律手段,相互配合予以制裁的立法构想,以供立法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64.
阿昌族男女恋爱自由,但婚姻的缔结必须由父母做主,因此,社会上普遍盛行拐婚的习俗,这是青年男女对父母包办婚姻的大胆叛逆和抗争;另一方面,阿昌族社会高昂的聘礼以及对恋爱男女婚前性行为的严格控制等因素也容易导致拐婚,通过拐婚方式缔结的夫妻关系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新中国建立以后,虽然废除了父母包办婚姻,但拐婚习俗在阿昌族地区流行的趋势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相似文献   
165.
《成长》2006,(8):76-78
小时候看《西游记》,第一次知道有“女儿国”这一说,虽然不知道《西游记》中的女儿国是否和泸沽湖的“摩梭族女儿国”有关,但那里始终是我向往的一片神秘之地。摩梭族至今仍奉行着“男不婚,女不嫁”的走婚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6.
中国古代文学婚爱理想模式的嬗变与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婚爱学大体形成了英雄美人、才子佳人、浪子荡妇、男女知音这几个婚爱理想模式,它们的生成与演变构成了中国古代婚爱学的发展史。因此,中国古代婚爱学的发展,实质体现为不同婚爱理想模式在学创作实践中的生成与演变。《红楼梦》在宝、黛爱情描写中所创造并巩固的男女知音婚爱理想模式,是中国古代婚爱学描写的终结。  相似文献   
167.
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在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和家族地位以及扩大家族的影响力,婚姻中实行严格的身份内婚制。而南朝时由于改朝换代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士族通婚的对象逐渐扩大,封闭的婚姻圈被打破,士族所具有的特权也随之逐步丧失,士族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68.
纵观中国古代诗歌描写素材,关于夫妻离别的感染诗句甚为多见,这既有当时时局背景有着很大的关联,同时也反映出了一种写作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遴选出两篇极具代表性的新婚离别诗,在鉴赏比较中,感受新婚离别情难舍,百般柔肠情难诉的由衷情感。  相似文献   
169.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对于完善我国婚姻家庭立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该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一直为法学界所争议。本文通过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重点就婚内侵权及举例责任问题的立法完善提出建议,以期对我国的司法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0.
异类婚型故事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故事类型。它以独特的吸引力和体现民众心声的特点为人们所关注。异类婚型故事中的女性研究角度多样,表现在女性形象、女性地位在历史潮流下的变迁和文化阐释。从民间文学视角来探讨女性文化,可以使女性研究的角度更加多样化,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