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0篇
科学研究   29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71.
宋代以来,以家财论婚嫁成为浓厚的社会风气,而重财之风以厚嫁形式深刻体现出来。宋初,被迫为女儿筹备实物嫁妆的风气已开始增长,到宋代中期嫁女之资已远远超过娶妇费用,此种现象无疑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多种因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婚姻观念的变迁和发展。  相似文献   
72.
73.
《诗经》中有不少远古不文明婚俗的反映:以女方为支配的赘婚,以男子为中心的媵妾婚,前者造成了《诗经》时代独特的弃夫现象,后者更造成了当时大量存在的弃妇现象;此外,还有兄弟共妻制、多夫多妻制、收继制等婚姻形式。所有这些都是远古蒙昧、野蛮时代留下来的群婚与对偶婚的遗迹。以此可见,《诗经》时代是一个婚姻状况混乱、婚恋比较自由的特殊时代。  相似文献   
74.
在祖国云南西北部,有一个美丽神奇如同仙境的地方,那就是27万纳西族同胞的聚居地──丽江。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历经800多年的风雨,至今完好如初,这主要得益于崇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真谛的纳西文化。丽江东靠四川,北依迪庆,南连大理,汉、纳西、藏、白诸种文化在此碰撞交汇到融合,纳西族提倡“天雨流芳”(纳西语意为“快快读书去”),学人之长,在四境强邻的夹缝中自强求存,保存了民族,保存了古城。造就了勤劳智慧的纳西人民,孕育了灿烂深邃的纳西东巴文化。 丽江古城是滇西北有名的…  相似文献   
75.
近年来,摩尔根所揭示的古代社会婚制的演变规律不断受到质疑,本文通过对一些相关概念如性禁忌,婚生观念的解释和确认,说明了古代社会婚制度演变的内在原因,指证摩氏理论在逻辑上的合理性,并基于此对商王族和王族的世界其他民族(如埃及)的王族婚制早期的内敛化倾向作了探讨,提出了婚制演变中的外张主敛律。  相似文献   
76.
西周时期,作器者分别以七种名义为出嫁女铸媵器。有些器铭虽无“媵”字,但从内容上基本可以推定为媵器。西周时期的媵器,基本上是一器铭一女,这说明西周时期以两国通婚为主;与春秋时期一器兼铭两女,三国通婚相对比,反映出西周时期列国结成婚姻政治政治联盟的必要性尚不迫切。以父的名义为出嫁女作媵器居绝大多数,这说明此时期父权特别强大。从器铭反映的婚姻关系可见,此时期贵族通婚实行等级内婚制;相邻之国往往结成婚姻之国。  相似文献   
77.
通过对传说、少数民族、皇室继承婚现象的描述,告诉人们在中国古代这种“妻父妾兄嫂”的婚姻形式曾长久地广泛地盛行,并且认为此种婚俗的流行是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习俗,不能用后来的封建礼教标准来衡量,说它是离经叛道。  相似文献   
78.
古代欧亚大陆北部诸多游牧民族在社会组织方面存在着相同的现象,具体表现在集体游牧、按人群分区划、生产军事组织合一体、部落议事会制、收继婚制、不发达奴隶制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79.
在婚姻为常态的中国社会,贫困地区农村的大龄未婚男性为完成婚配面临着沉重压力和诸多困难。议婚是完婚之前的关键环节,它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未婚男性能否完成婚配。利用2010年冀北农村调查数据,分析贫困地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议婚经历、认知和计划,研究发现:未婚男性严重缺乏包括自主谈对象和被介绍对象在内的议婚机会,议婚经历少,议婚持续时间短;未婚男性认为个体和家庭的经济条件劣势是自身议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未婚男性的议婚计划与议婚准备之间存在差距,具有"意愿和计划强于行动和准备"的显著特点。年龄因素显著影响议婚计划:年龄越大,有议婚计划的可能性越小。议婚认知结果暗示贫困地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将失婚归咎于社会并威胁社会安全的可能性较低。  相似文献   
80.
随着宋代门阀制度的衰落以及封建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婚姻论财成为当时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福建路的财婚现象相当突出。这种婚姻陋俗给福建路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官僚士大夫们对它的关注和批评并采取了一些纠正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