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7篇
  免费   1篇
教育   1295篇
科学研究   35篇
各国文化   34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68篇
文化理论   16篇
信息传播   7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有论者认为,孟子仁政思想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一切为人民而政治,统治者的利益从属于人民利益之下,是君服侍民。其实,孟子提倡实行仁政,其目的是为了君王能够保有自己的国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提出要让民有基本生存的条件,能够活下去,首先要让民有足够的土地可以耕作。其仁政措施主要体现在征税政策上。但他明确表示,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统治者的根本利益要得到保证。孟子认为,亲亲是比仁民更高层次的关系和原则,当两者冲突时,仁民让位于亲亲。孟子所反对的诸侯间为争夺土地而进行的战争,与他所倡导的仁政并不一定是对立和矛盾的,其目的都是维护统治者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2.
释“亲戚”     
初五册语文课本《〈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文用了两个“亲戚” :(1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2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课本对这两句话中的“亲戚”都未作解释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将这两句翻译为“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 ,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凭着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首先 ,我们来分析《教师教学用书》将文中的第一个“亲戚”解释为“兄弟骨肉”对不对。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兄弟”指哥哥和弟弟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由此可见 ,这一解释的意思重复包含…  相似文献   
203.
孟子之字 ,在汉代文献均说未闻。自汉魏《孔丛子》起 ,孟子之字讹说纷起 ,或曰子舆 ,或曰子车 ,或曰子居 ,或曰子。六朝、唐宋以降 ,以致现代教科书、词典、著述等 ,多载讹说 ,今有必要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204.
20世纪以来,随着经学的式微,诸子学勃兴,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纵观百年《孟子》文学研究,就散文艺术而言,研究者主要从宏观上对《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或是从其文学性、思想性、政治性上加以阐发,成果颇丰,但亦有缺憾。本文尝试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孟子》散文论辩艺术方面加以专章论述,以期探讨新的研究路向,对进一步细化《孟子》乃至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5.
本文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为背景,以西方诠释学为参照,讨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权”。对“权”这一范畴的注释肇始于孔子,经过孟子的发挥,到西汉董仲舒时形成一个高峰,最终在宋代的理学家那里得到了完成。对“权”的不同诠释,一方面具有本体的意义。另一方面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对“权”的诠释是时代的外在要求和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6.
孔子、孟子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主张“君子学以致其道”,把道德人格的培养放在了首位,也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道德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7.
孟子与荀子同为战国中晚期的儒家大师,他们对孔子所奠定的儒家教育思想都有各自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试从教育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出发,就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及教学等几个方面,比较其两人观点的异同,并以此略窥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208.
张静互 《教育史研究》2007,(2):26-32,90
孟子的“礼”概念有“门”、“心”、“人伦”三重含义。孟子说“礼是门”,暗示“礼”是具体的、规范性的行为模式和在道德实践上的程序;“礼是心”,“礼”作为辞让之心,成为在人心中存在的四端之一,他把“礼”看作是人性本有的一种内在道德性的目的,在于要建立人们与“礼”的必然的内在关联性;“礼是人伦”,“礼”在本质上是“仁义”的道德精神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规范秩序,即“人伦”中的体现。孟子把“人伦”规定为一种“礼”,从此肯定了“礼”不仅是一种心性,而且是社会的、具体的脉络中存在着的基本原理。这三重含义联系在一起构成孟子“礼”概念以及通过“礼”的自我修养的整个体系。  相似文献   
209.
我国古代创造的优秀文化 ,是可以传之百世而不朽的 ,如仁义之德 ,礼让之风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等 ,在社会与家之间 ,都是无物可以代替的原则。而在实际行动中 ,则不免发生形存实亡的质变 ,在《孟子》中 ,这样的实例很容易看到。一、是乃仁术孟子游说齐宣王 ,说了下面一段话 :“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并说“是乃仁术”也。(《梁惠王》上 )仁 ,本来是就人的德性而言 ,孟子以“君子远庖厨”为“仁术” ,无形中已经失去了“仁”的本义。杀死禽兽而食其肉 ,是行动的必然结果 ,而为这种行动…  相似文献   
210.
孟子》成书于春秋中期,是宝贵的先秦典籍,被列为"四书"之一。《孟子》总字数超过其他"三书"之和,语料十分丰富,因此在反映先秦语言面貌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专门考察了《孟子》中出现的量词,从意义和语法功能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归类、整理,并通过与其他时代作比较,揭示了《孟子》中的量词在整个量词系统的发展中所处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